浅谈如何转化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国语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 阿依加玛丽.阿卜力米提
[导读] 由于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同一个班级里,也会有很大的学习差异,甚至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的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主要科目,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由于缺少使用国语的环境,其教学质量一直不容乐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一些本就对国语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认为国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国语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成为了班级里的学困生。

新疆喀什地区职业技术学院   阿依加玛丽.阿卜力米提

摘要:由于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同一个班级里,也会有很大的学习差异,甚至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的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主要科目,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由于缺少使用国语的环境,其教学质量一直不容乐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一些本就对国语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认为国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国语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成为了班级里的学困生。因此,作为教师,要找准班级学生学业两极分化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促进班级里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转化;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源于生活并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普通话的普及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说好国语的重大使命,发挥创新思维,采取有效措施,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国语课程的趣味性,以此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学习国语的兴趣,进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学习国语的效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论国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讨转化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国语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国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习方法的差异
        有的同学并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过高。在现代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被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的教师代替主动指导为启发诱导。然而,有的同学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并且习惯了教师的强制灌输,离开了老师的带领,就迷失了方向,进而影响了国语学习。
        (二)学习兴趣的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同学对国语感兴趣,自然会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国语,会在国语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经常性的与教师互动、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功底扎实,成绩也名列前茅。然而,还有的学生对国语不感兴趣,对学习国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甚至觉得国语课程是枯燥乏味的。这样的学生功底薄弱,导致成绩平平,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班级的学困生。
        (三)学习态度的差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愿意学习并乐在其中,在平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愿意与同学探讨问题、会选择主动找教师解决问题。然而,有的同学对国语学习充满着厌倦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浑水摸鱼,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进而导致了学业分化问题愈演愈烈。
        (四)家庭观念的差异
        有的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高,自然也就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家里也能辅导学生的作业,和学生一起做作业,让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能为孩子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有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甚至会出现家庭不和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很容易让国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成为班级的后进生。



        二、转化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国语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重视日常训练,增强学生普通话能力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技能。然而,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由于缺少汉语言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汉语得不到有效锻炼,为国语教学带来了严峻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下,新疆少数民族的学生的汉语言基础要较汉族学生薄弱。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日常训练,在开展国语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汉语交流环境,减少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频次,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国语交流。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朗读习惯,增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只有打破民族文化差异之间的隔阂,才能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理解。
         (二)通过朗读,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作为国语教师,要想更好的转化新疆少数民族的国语学困生,就要重视口语训练,通过朗读,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读是提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国语文本的朗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远不如学生亲身实践,学生只有在朗读实践中才能更直观的感受普通话的发音技巧。教师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训练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回自信,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国语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比如:遇到有不同角色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交流特色、说话方式和语言艺术,来感受人物间或喜爱或不舍或恐惧或仇恨的关系。这样的朗读方式会渲染课堂活跃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语文学习中,不仅可以有效激发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彰显国语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语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国语朗读比赛,评判出“最佳朗读者”、“朗读进步奖”等奖项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朗读习惯,鼓励有国语朗读天赋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能勇敢地用国语表达,进而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对于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可以小组互读的方式。小组合作能有效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转化,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国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小组里国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自己也会进行国语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而国语学困生也能在浓厚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受到感染和鼓舞,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有效转化新疆少数民族的国语学困生,就要重视日常训练,增强学生普通话能力、通过朗读,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而确保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提升国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奖.浅谈如何转化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国语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1):184.
[2]西帕尔古丽·买买提.关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语口语水平的途径探究[J].文存阅刊,2020,(16):173.
[3]王成涛,王玮.文学课堂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表达[J].文学教育(下),2019,(9):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