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2月35期   作者:左郑维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网技术逐步完善,传统电网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复杂电网的结构要求。
        左郑维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阳县供电公司   湖北长阳  44351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网技术逐步完善,传统电网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复杂电网的结构要求。调控一体化模式将逐步成为新时期电网管理的必然选择及趋势。本文简要阐述了调控一体化的内容及其优势,分析了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存在的运行风险,并结合实际工作,从多个角度和层次给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字: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危险点;解决措施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规模迅速扩大,电网结构不断复杂;新时期电力客户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变化都对电网调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网装备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为调控一体化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期,调控一体化成为了电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调控一体化概述
        调控一体化是对电网调度、设备监视、设备控制这3个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集中管理、一体化运作。调控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资源,推进220kV及以下设备集中监控与110kV及以下电网调度运行业务的融合。
        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和运作模式后,传统分区监控模式调整为统一集中监控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缩减了监控运维的工作量,降低了运维难度。同时,进行开关分合操作,调度人员不再需要电话指令变电人员,可以直接在调控中心远程控制,实现人员集约,缩短操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2 调控一体化的优势
        调控一体化是深化智能化电网建设的重要一环,采取用“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控电网运行情况,为快速判断、及时操作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电网安全系数、风险控制能力、防灾抗灾能力。
        调控一体化实现了电网调度系统、变电控制系统及维护系统等的互通,通过集中监控系统能快速搜集故障信息,远方遥控操作为线路快速恢复送电提供保障,大幅减少故障信息汇报和指令操作环节,减少管理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提高事故处理反应速度。
        3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存在的危险点
        3.1“两票”实施不规范
        工作票、操作票是明确安全责任、范围,实施安全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两票的规范实施对作业现场遏制人身、电网、设备事故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的安全稽查工作中仍然发现涂改票面、违反监护原则、更换操作流程、遗漏安全措施、图纸与现场不符、风险点分析不到位、专业表述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调控、运维、检修操作的安全实施。
        3.2监控信息处理不当
        调度监控范围包括:受控站设备事故、异常、越限信息及相关辅助系统告警信息。当电网或电气设备出现异常时,各类告警信息(文字、声音、图片)不断弹出,甚至出现连锁告警反应。如若监控人员未及时确认查实、或者遗漏处理、判断失误、错误处理,则极有可能延误对异常缺陷或者事故的处置,进而造成事故严重化或者影响范围扩大化。
        3.3 误操作风险点
        调度误操作是由错误的调度指令通过操作人员的执行而造成的。调度误操作一般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对调度人员没有直接的人身伤害,但会对电网运行、电气设备、运行人员、检修人员构成严重的威胁与伤害,轻则造成设备故障,重则造成电网事故,甚至人生伤亡事故。发生调度误操作的原因主要有:不规范执行调度制度,方式变更、操作变更交接不清,运行方式安排不完善、调度指令下达错误等。


        3.4检修计划风险点
        因电网检修计划性不强,检修质量不过关,而造成电网设备的无序重复性停电检修。主要原因是在编制检修计划时,对检修方式考虑不到位,对危险点分析不全面。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部分隐藏的问题(如运行设备过载,倒闸操作失误以)就会暴露出来,给检修造成困难和风险。
        3.5 交接班存在问题
        交接班人员因安全意识淡薄、交接班记录不完整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没有认真执行交接班手续,对临时停电、方式变更、工作情况、缺陷记录、设备操作等工作没有逐项进行详细交代,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导致交接班后易出现安全事故。
        4调控一体化的风险管控措施
        4.1健全管控体系
        健全电网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深化应用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做好风险分析,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修订各专业作业指导书,明确各专业的工作内容、职责,加强安全稽查,强化闭环管控,坚决遏制各类违章违规行为。定期举行监控、调度、自动化等专业事故预想演习,增强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协作能力。
        4.2强化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调控人员结合电网的运行数据和设备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计算来判断风险出现的概率和影响的范围。电网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外力、设备、人为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应在风险发生前,提前判断风险点,细致排查、及时消除作业中安全隐患。
        4.3加强人员培训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人员的技能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应通过师带徒、技能比武、双基培训、应急演练等模式让调控各专业人员了解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情况,熟悉倒闸操作,掌握操作票的填写、执行,掌握中心站对设备的各类操作、异常缺陷及事故处理,熟悉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调控指令准确无误。
        4.5 实现精心调控
        提前预测用电负荷,精心安排调度计划,科学合理调度,对重载线路、变电站进行负荷转移。密切监视电网运行情况、潮流分布,发现异常后,及时通知调度值班员、运维管理部门,科学指挥电网故障和事故处理,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6优化运行方式
        结合所辖区域电网负荷、新设备接入、电网补强等方面,分析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和运行风险,科学安排运行方式、检修计划,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提高用户用电可靠性,减轻人员操作负担,规避不必要风险,确保重要断面安全稳定运行。
        4.7推进新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的运用将推进电网调控模式的进步,提升电力调控智能化的水平。调度部门要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如一体化智能调度体系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运行监视全景化,安全评估动态化,调度决策精益化,运行控制自动化,源网协调最优化。
        4结论
        调控一体化并不是简单的调度、监控业务合一,它是技术的变革,也是缩短管理链条,向新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它优化了电力系统资源配置,提升了应急反应速度、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提升了电网调度运行的精益化水平,保障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各供电企业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化调控一体化应用,不断提高调度系统驾驭大电网的能力和调度运行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峰. 调控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 电力安全技术,2020,22(07):50-53.
[2]王瑞虎,董雪萍,何光层,施宏宝,董玉山. 电网调控一体化风险分析[J]. 云南电力技术,2016,44(S1):108+113.
[3]徐朝兵. 电网调控一体模式下安全管理工作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2019,38(02):64-65+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