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凤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114001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加强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方法 利用案例发现问题,结合教学论总结教学模式。结果 本结论对于任课老师帮助极大,有利于师生掌握实践学习方法,提高实践素养。结论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老师理解并灵活运用本教学范式,将大幅度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范式
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属于实践学习的范畴,是一种基于情境参与和问题解决的体验性学习。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自主设计完成劳动任务的方法步骤,在充满探究的操作过程中,唤醒已有的前体验,找到新的体验增长点,迁移体验点,建构新体验,形成劳动知识技能体系,从中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体认。
面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构建指向学生设计、操作、体验、感悟的课堂教学范式,对于广大劳动教育的任课教师意义十分重大。
1 问题:一次工作室团队教研活动引发的思考
最近,笔者带领的实践学习工作室开展了一次主题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分别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维度提供了三节课 。
第一节课是四年级的《制作创意果盘》,教者首先以一则谜语导入话题,复习了水果的分类、特性、营养和功效,欣赏水果拼盘并呈现出制作果盘的方法步骤,学生动手制作果盘,最后评价品尝各组的作品。
第二节课是五年级学生的《我来学种植》,教者首先公布劳动任务,在教室里讲解了种植西红柿和草莓的方法及工具,然后按小组到学校试验田开始操作。
第三节课是六年级的《职业初体验》,教者由一则武汉新闻导课,引发学生畅谈职业理想,召开班级招聘会,现场体验义卖活动,拓展到“我的职业感悟”。
反观这三节课的老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广大任课教师的共性问题,即重视教知识缺乏让学生自主设计;教方法步骤忽视学生主动习得;很关注活动是否能够顺利按预设的流程进行,而不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原有体验的基础上建构了哪些新体验;更重视预期劳动成果的达成度,而忽略了过程之后学生价值体认的感悟提升。
2 策略:构建指向设计、操作、体验、感悟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式
2.1 创设情境唤醒前知识与前体验
课堂伊始,每个学生的前测知识和体验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将在不同的知识、体验的储备基础上建构新的体验,感悟不同的价值体认,这些是教师无法通过“教”来直接传递的,只有学生从自主设计、操作、体验、感悟中得来。教师的作用则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体验,引导学生设计、操作 ,对原有的体验进行迁移、改造、重组,逐步形成新的体验生长点并不断建构,从而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活动前这些前知识和前体验处于一种“内隐”的“混沌”的状态,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唤醒、明晰和激活,为参与新的劳动活动做好铺垫。
如何唤醒学生的前知识和前体验?
创设情境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重要手段。例如《我来学种植》一课,教师最好直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把学生带到学校的窖棚试验田,在真实的情境中,由学生设计栽培计划,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即使没种植过秧苗,也会唤醒学生已有的栽培知识和以往的场景体验。
任课教师首先要学会创设意境,工作室的成员们多年积累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到真实的情境中设计体验效果最好;还可以把教者设计创作的作品实物或照片直接呈现给学生观察;从学生近期热议的话题新闻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从学科知识迁移到本次活动创设情境;从电视网络上找一些相关的视频用来为学生创设情境;用谜语的谜面创设情境;听音乐创设情境;从作品的拆卸、把玩开始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时要弄清楚与本次活动相关的前知识和前体验是什么,体验增长点在哪里。
2.2 自主设计形成活动方案,初步明晰活动步骤
设计是把一种设想利用方案通过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当学生活动的前知识、前体验得到初步激活以后,经过交流、讨论,学生的前体验得到修正和融合,新体验的种子处于萌发状态,此时,教者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本次活动方案。例如《职业初体验》一课,确定义卖活动为内容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策划这次活动方案,包括时间地点职员等。
2.3 主动操作,实践体验
劳动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实践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学习,强调手脑结合。活动方案形成后,学生开始操作,边操作边体验,《制作创意果盘》一课,学生按老师给出的方法步骤顺利地做出了果盘,学生是绕过了错误少走了弯路,但手脑并用的体验呢?人人自主设计尝试制作果盘应该是学生的初体验,学生个个自主尝试也许获得的是失败的体验,但这正是学生积累活动体验不可或缺的环节。体验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体验会逐渐减少,正确的体验会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教师要抓住对前体验修正的关键点,促进体验的改造与重组,交流反馈是改造、纠正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握操作节奏适时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果盘制作方法,纠正评价标准。当然学生间的交流并不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时候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体验。交流时要特别强调师生学会倾听,耐心地倾听他人的体验心声,这样才有利于个体内化改造初始的体验,生成新体验。
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还需要在同样的情境下再次实践,在个体初体验基础上,学生再分组制作,明确为谁制作果盘,考虑营养需求、色彩造型设计才能彰显团队创意。
我们不能期望一两次活动就能使学生获得一类活动体验,可以再制作水果沙拉、凉拌菜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经历类似的体验,在迁移运用中检验,在拓展中概括提升新体验,从而与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使新经验逐步系统化、结构化。
2.4 反思评价,感悟体认
劳动教育课是一种教育性实践学习活动,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要学会反思,反思是体验上升到感悟的基本途径。实践反思是对行动和体验的再思考,是切己体察,反求诸己。是将经历的过程体验系统化,形成系统经验,连续性的经验才会交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才具有意义,才会引起自我的变化,包括认知、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变化,真正达到自我体认。
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指导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劳动物化评价反思,在反思中回应自我。《职业初体验》一课在义卖活动结束后课程并没有结束,509元的劳动成果催生了“我的工作感悟 ”——摊主、库管、运输、保安、设计师、策划师、宣传员、营业员、销售经理、摄影等小员工纷纷反思,摊主感悟到父母挣钱来之不易;营业员从不敢说话干着急到大声叫卖突破心理障碍;保安怕丢货感到肩上的责任;小库管觉得不专业,长大了想学习管理专业…… 孩子们由衷地体认到劳动的辛苦,感悟到劳动创造的财富是伟大的,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方便是崇高而美丽的!
3 反思:正确理解和运用指向设计、操作、体验、感悟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式
本教学范式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实践学习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运用以上四个步骤并有所侧重,劳动教育课基本遵循设计、操作、体验、感悟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64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235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58-59
[4]周艳梅.《辽宁教育》202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