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尉玲
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730070
笔者是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今年上半年刚送走六年级的毕业班,在新学期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但是这一次的教学让我颇觉艰难,这促使我对目前的初入学教育进行了一些反思。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这些要求对于初入学的一年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全班大多数学生只要在老师严格要求和尽力帮助下,经过一点时间的努力都基本能够达成上述要求。但是这一级的学生让我遇到了教学的瓶颈,在与同年级平行班与相近年级的老师的交流以及周边学校的语文老师的沟通中发现,这也是他们遇到的问题。在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开学两个月内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在学校抽取了120名后进学生的学籍卡进行调查,并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与问卷,得到如下数据:120名后进学生中年龄小于六岁半的有82位,占比例68%,其中男生52位,占比例63%,女生30,占比例37%;在幼儿园没有接受较少接受幼小衔接教育的有95位,占比例79%;学生家长不主张学前教育的有78位,占比例65%;学生每周上3个以上课外班的有65位,占比例54%;学生家长每天不只是督促写作业还辅导课程有92位,占比例77%。
综上,在抽取的120名后进学生的样本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年级学生新入学遇到学习瓶颈,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年龄偏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这其中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是幼小衔接教育没有落实,这其中既有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不够完善,也有学生家长理念落后的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参加的课外班多,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若参与的课程内容复杂,面向多,学生就会难以应付,这必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率。
笔者就以上问题和幼儿园老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幼儿园的老师谈到她们前几年对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并且有意在在课程内容等方面向小学教育跟进。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幼小衔接工作基本依靠幼儿园完成,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了解不够,两边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尤其近年来不少有先进理念的幼儿园提倡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减压,还幼儿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及充分玩耍的空间的理念,对幼小衔接的工作较为放松,在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没有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幼小衔接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给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教学拼音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小学方面几乎很少开展幼小衔接相关的辅导, 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幼小衔接教育未能有效实施。在家长这一方面,他们大多认同放养式的教育模式,对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很不重视,其次他们大多认为一年级课程简单,容易掌握,即使孩子没有接受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无碍,还有他们当中普遍有一种让孩子早上学早接受小学教育的心理,所以说,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以后遇到的困难预计不够,准备不足。同时,家长也有一种多上校外辅导班掌握多方面的才艺是最重要的,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学前家长们更重视的课外学习,而忽视了学前教育。在孩子上学后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家长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辅导和加压,这往往不得其法,甚至适得其反。
初入学的小学生如果之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那么在初入学接触难度较大的拼音就会出现紧张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及逃避的心理。尤其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年龄小,心智发展还很不成熟,认知能力也很受限,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候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加之课堂教学形式,老师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环境的改变都会使低年龄段的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因为有学习任务的压力还有必须要面对的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焦虑和压力,甚至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学习的阴影和影响他们终生发展的伤害。
因此,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是小学教育所需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笔者针对上述的情况建议提出一些策略来应对。首先幼儿园和小学都应该重视和共同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小学老师和幼儿园的老师都需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遵循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制定和实施幼小衔接的教学计划。幼儿园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立足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工作,使为儿童入小学后的尽快适应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幼儿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避免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其入小学后的发展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有教学手段的实施应该以学龄前儿童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课程内容。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加强交流,双方应参观交流学习,增进彼此了解,熟悉对方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小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儿童在幼儿园原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构建与旧知有连续性的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学前教师与小学教师应常常创设机会建立互动关系,学前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小学教师教学手段,同样小学教师也应知道幼儿园儿童的生活常规以及教学内容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衔接。从家长的这一方面来看,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很不重视,没有建立起对幼小阶段性学习的观念。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学习不重要,因为各种原因接受幼儿教育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在孩子初入小学,有很大部分家长没有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转换,导致不少孩子无法快速适应小学教育环境。相反地,更多的家长急于让孩子尽快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包括音乐、美术、体育、舞蹈、语言等,所以各种特长班大行其道,幼儿固然能够藉此发展潜能,实现全面发展,但是正因为此,也成为阻碍孩子专注努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同时,也正因为家长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大满贯”的教育意图,也使得孩子疲于应付又难以应付,在初入学面对一年级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时,无法适应而容易产生自卑和畏缩的心理。当孩子初入学,家长通常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当孩子遇到学习压力表现出无法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的时候,则通常是责备和施压,一味的揠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家长陈旧的教育理念,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一年级初入学的教育形成阻碍。幼小衔接能够有效推进,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因此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应积极与学生家庭保持互动的联系,双方有效沟通,且积极配合。一方面家长的教育理念需要在老师的带动下更新;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增进和家长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除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制定出针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幼小衔接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幼小合力,家校合力,优化幼小衔接,更新家长理念,为的是让每位儿童都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也为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