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4期   作者:张海涛
[导读] 准确落实各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环节,能够提高剪力墙构造部分的力学性能。

        张海涛
        青海黄河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分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准确落实各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环节,能够提高剪力墙构造部分的力学性能。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前期准备、钢筋结构施工、模板支护施工、混凝土浇筑这几个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环节,实现了对建筑钢筋混凝土施工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建筑工程建设水平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模板支护;浇筑施工

引言:当前的建筑结构模式普遍以框剪模式为主,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用于剪力构件建设中,并发挥着主要的承重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工程整体的力学性能,因此,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应对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深入分析,以寻求更加科学的施工方案,增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一、前期准备环节
(一)交底
        前期准备作为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排除各类影响施工技术落实效率、效果的主观因素,如人为因素等,使后续的技术环节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提升钢混施工水平。就目前来看,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包括交底、材料设备准备等内容。其中,在交底方面,施工方需先参加监理方组织的设计交底,结合对工况的考量,及时发现和上报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待设计图纸确认无问题后,再围绕已经敲定的设计,在开工之前,组织施工管理者、指挥人员、技术人员针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交底,使其能够就施工技术应用程序、步骤达成理解上的一致,并熟悉施工技术应用方案,确保其能够引导、督促施工人员准确、到位地完成各项施工技术环节,增强钢混工程建设质量。
(二)材料设备准备
        在材料设备准备中,工作重点主要在于设备、材料的进场验收、入场存储,以及针对设备的日常养护。在此过程中,施工方需待设备材料运输到场后,核对与材料设备一同送达的资料,如质量合格证明、出厂证明等,确认这些资料上的信息与实际相符后,再对钢筋进行冷弯试验、抗拉强度试验等试验,待试验报告所显示结果符合施工要求后,才能予以签收。但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上述各项试验应委托资质足够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或委托建设方指定的实验室进行,以保证报告内容的可靠性。入场后,施工方需做好材料存储工作,并结合施工平面图以及材料的用途,来设置存放点,以免多次搬运对材料造成损坏。对于设备来说,施工方需注意日常检修、调试,并在使用前上好润滑油,保持设备的良好性能状态,增强施工技术的落实效果。
二、钢筋结构施工环节
(一)钢筋结构定位
        待前期准备工作完毕后,施工方还要构建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承重结构,塑造构件的良好力学性能,因此,该环节可以被看作施工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点,施工方应当严格按照现行的钢筋图集,以及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结构定位。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需要为楼板部分的上下层钢筋之间设置马凳筋,以构建出更加稳定的钢筋结构。一般来说,如果负弯筋的长度超过了2m,就需要在楼板钢筋结构中设置φ8@1m的马凳筋,防止负弯筋下移,影响钢筋结构整体力学性能。在钢筋混凝土柱、梁构件的钢筋结构建设中,需综合考虑保护层厚度因素,以及连接点因素,把控好箍筋的数量、位置,增强钢筋结构的抗应力能力,增强该技术环节的落实质量
(二)钢筋连接施工
        待钢筋结构定位完毕后,施工方还要对钢筋连接点进行绑扎、焊接处理,以构建出一个整体的钢筋结构,完成该项施工技术环节。一般来说,可采用焊接来连接φ16以上钢筋,并采用绑扎方式了连接剩余规格的钢筋,但在实际施工中,还要根据现行的钢筋图集、设计说明要求,来确定具体的钢筋连接方式。

就目前来看,在钢筋连接中,常见的连接形式为绑扎、电渣压力焊等,其中,在电渣压力焊中,施工者需要注意需将钢筋提升2~4mm再进行引弧,以保证钢筋充分受热融化,提高焊接效果。在此过程中,焊接电压通常需要保持在25~35V,并根据需要焊接钢筋的直径值,确定焊接操作参数。通常情况下,焊接直径20mm的钢筋时,电流、通电时间参数分别为400~450A、20~25s,焊接直径20mm的钢筋时参数为为450~600A、30~35s,焊接直径32mm的钢筋时参数为为600~700A、35~40s,同时,应注意,若连接点两侧钢筋直径不一致,那么则需以较小的直径为标准,选取相应的焊接参数。
三、模板支护施工环节
(一)梁柱模板支护
        在施工技术中,模板支护施工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为混凝土定型,使其能够与内部的钢筋结构,形成相应的建筑构件,以实现主体框架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根据模板所构建构件的不同,可以将模板支护施工分为两个部分,即梁柱模板支护施工、楼板模板支护施工。其中,在梁柱模板支护施工中,施工者通常需要采用组合钢模板进行梁柱模板组拼,但应注意,需在组拼之前先做好设计工作,以确保模板的接缝紧密、支拆方便。此后,还要使用50*100的方木作为模板加固肋条,结合φ48*35的钢管以及其他连接件,对模板予以定位处理,实现梁柱模板支护。此外,需注意,对于柱来说,必须以一次性支护的方法完成施工,且要设置好振捣孔,以便于后期的分层振捣操作。对于梁来说,应注意,如果遇到1.5m以上跨度的梁,要按照1~3%。的起拱尺寸进行模板支护,保证该环节的落实效果[1]。
(二)楼板模板支护
        在楼板模板支护中,施工方可以采用竹胶模板,结合满堂钢管脚手支撑进行模板支护。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现行的规范落实支护操作,并注意,如果所需脚手支撑的高度在1.5m以上,那么就需要为模板设置剪力撑以及三道水平拉杆,若高度未超过1.5m,则仅需设置两道水平拉杆即可。此外,还要根据设计要求,在模板支护过程中,准确预留出所需洞口,而且还要在模板内侧涂抹脱模剂,以便于后续的拆模施工,提高该项施工技术环节的落实质量[2]。
四、混凝土浇筑环节
(一)柱混凝土浇筑
        在该项施工技术环节中,施工者应采用多个柱循环浇筑的方法进行施工,当一个柱浇筑到2m高时,则需开始浇筑另外一个柱,并把控好间歇时间,将柱的浇筑间歇时间保持在1h以上,初凝时间以下。在进行单个柱的浇筑时,施工者需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完成施工,且要将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1000mm以内,层间浇筑施工间隔时长应保持在下层初凝时间以内。在振捣时,对于分层位置,需插深到下层500mm。此外,在具体的浇筑操作中,可以直接采用导管注入混凝土,但严禁在2m以上高度倾落混凝土,以免出现离析现象。
(二)梁板混凝土浇筑
        在该部分施工操作中,施工方需将梁、板两个构件予以同时浇筑,并先向梁模板中注入混凝土,然后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以梯形向前推进浇筑,直至混凝土表面标高达到梁板地标高,再进行浇筑振捣,然后继续向上浇筑楼板。在此过程中,如果所浇筑的梁,其高度在1m以上,那么则需注意在板底2~3cm的位置留出一个施工缝,然后再继续浇筑,以免混凝土构件过大,导致其凝固时受温度应力影响出现裂缝通病。待浇筑完楼板后,施工者需先后采用振捣棒、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增强浇筑效果。此外,在初凝之前,施工者还要采用铁抹子对楼板进行压光,再在终凝之前,再压光一次,以提高楼板构件的平整度,落实该项施工技术环节。
结论:综上所述,提高配套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能够促进钢筋混凝土建筑项目的顺利完工。在工程建设中,借助配套施工技术,可以优化具体的施工操作效率、强化结构件的承重能力、保证混凝土顺利成型、提高混凝土部分强度,从而规避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质量通病风险,达到预期工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廷军.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J]. 住宅与房地产,2020,(32):130+132.
[2]邓招龙.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分析[J]. 居业,2020,(10):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