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廖明阳
[导读] 现阶段部分学校比较重知识教育,对德育教育关注度不够

        廖明阳
        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   362133
        【摘要】现阶段部分学校比较重知识教育,对德育教育关注度不够 ,使课堂中的德育和学科教学相互脱离。同时,老师对于德育教学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德育教育在高中课堂教学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高中地理知识和德育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并试论德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德育、策略

        一、地理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脱离
        (一)重视教授知识,忽略提升道德品质
        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是由现阶段高考模式来决定的。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首先是教学时间比较紧促,上课的时间较少,每个星期一共只有两节地理课程,大部分的地理老师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尽可能将地理知识内容教授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就忽略了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平时的备课中往往也就忽略了这项内容。其次是地理老师带的班级会比较多,教授的学生也很多,因此,在平时地理课堂中,就无法将精力投入在对学生德育教育这方面,也就忽略了课堂中要渗透德育。第三点就是学校对地理老师的测评通常只看重课堂的教学质量测评,因为教学质量属于显性的,通过学生们考试分数来判断教学质量的好坏,道德教育目前还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指标。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没有将老师的德育教育提升落实和安排。有些地理老师不知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有些地理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书本知识学习的最基础。
        (二)德育教育概念不全面,教育存在误区
        现阶段,有部分地理老师对德育概念的认识还不全面,教育仍然存在误区。有些老师认为德育就是政治课和班级课的“专利”,忽略了地理学科的德育教育,进而淡化了地理老师开展德育教学的任务。事实上,地理教学包含着很多较为重要的德育教育知识内容。某位地理学家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道德教育的“沉睡巨人”,具有巨大的潜力。不把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用于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因此,要实现育人的根本使命,就必须以课堂为主战场。
        归根结底,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侧重于两点:第一,让学生学习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第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人文环境活动。所以,德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地理课堂教育的目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渗透德育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很多内容渗透到德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意会考到的知识点,还要注意和知识点相关的例题。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忽视教材中那些和德育相关的阅读资料或有关的案例。日常要听地理老师开设的一些公开课,会发现,有很多老师把高考的热点题目分析的淋漓尽致,但是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和道德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或是案例通常都是轻描淡写,这样就不会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备课的整个过程中地理老师要对这部分内容加以重视,对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定位,使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有结合起来,开展有效整理。


        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中有一课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课指出,中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工业中实行清洁生产,农业中实行生态农业。谈到生态农业时,有一个关于北京六明营村生态农业的个案研究。在日常课堂讲课时,许多老师不谈论它,或略微带过,再或者就让学生们自行进行阅读。笔者认为,本案例可用于介绍六明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比如,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单一农业转变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五大产业;实施综合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沼气以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第二点是运用案例让学生们理解到生态农业的本质,充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循环资源,消除环境污染,实现节约的目的。使用以上的案例对学生们开展德育教育,能培养学生们学会节约能源,不浪费,爱护地球家园,在日常消费中,我们必须健康而有益地适当消费,才能符合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现代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中,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可以运用在现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例如,将投影教学运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上,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入视频动画,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当今时代中,出现新的教学模式--将微型课堂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印象。以上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能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影视回放、历史轨迹、乡土风俗、教学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河流和山川更加真实,使学生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中“地理信息技术和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这节中讲到的遥感技术,可这样介绍:在1998年的夏秋,中国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地区、洞庭湖受灾相对严重。对于如此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检测,人工测量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在一些地区,由于洪水的阻碍,也可能很难进行实际的测量,这也影响到抗洪救灾的开展以及受灾人民的救援。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综合数据,及时有效安排到防灾救灾的工作。地理课上,利用多媒体显示洪涝灾害前后的遥感图像,利用卫星图像确定洪泛区的分布情况。计算机处理产生的洪泛区分布图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快速、准确地完成灾区的工作登记。

(三)在合理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地理课上,沉闷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觉得压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也随之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就更谈不上渗透德育。地理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迅速地将学生们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就能感受到类似的情景,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情感,来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实现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不但具备理科性质,又具备了一定的文科性质,同时地理也是高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轮廓和地貌,以及了解当地风俗。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们有效掌握地理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提升地理课堂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曹惠平.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 2015(11):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