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3期   作者:魏银丽
[导读] 通过对音乐文化进行分析得知民歌艺术具备传承价值
        魏银丽
        摘要:通过对音乐文化进行分析得知民歌艺术具备传承价值,音乐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陈旧的授课思维,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们对民歌艺术的认知程度。基于初中生呈现出的学习能力与全面发展需求,音乐教师应该思考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歌艺术,在各项资源运用基础上打造高水准的探究平台,利于提高初中生对民歌艺术的认知程度。所以本文分析音乐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传承民歌艺术,提高初中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师;民歌艺术;音乐文化;初中生;音乐素养

前言: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民歌艺术,可以说民歌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瑰宝,需要对民歌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有效传承,重视在传统过程中提高班级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与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民歌艺术渗透的方式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锻炼班级学生的音乐技能。这样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感,也能引导班级学生承担传承民歌艺术的责任重担,进一步感受到民歌艺术的价值。
一、音乐教师应该对民歌艺术进行正确的理解,通过欣赏教学的开展激发初中生的探索兴趣
        研究指出基于初中生呈现出的学习能力与全面发展需求,音乐教师应该思考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歌艺术,在各项资源运用基础上打造高水准的探究平台以提高初中生们对民歌艺术的认知能力与传承兴趣。音乐教师需要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开展创新性的知识讲解,围绕初中生认知情况开展高水准的知识讲解与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民歌艺术的教育传承。本文认为音乐教师应该对民歌艺术进行正确的理解,通过欣赏教学的开展激发初中生的探索兴趣,进一步提高民歌艺术作品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音乐教师需要通过资料整合的方式对民歌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理论内容梳理基础上打造高水准的探究平台,引导初中生对民歌艺术的类别和传承价值进行分析以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从内在形式对民歌艺术进行分析,得知民歌艺术可以划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三种类别,音乐教师需要在民歌艺术运用基础上提高初中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另一方面也应该围绕初中生的认知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欣赏教学,通过欣赏教学的开展提高班级学生对民歌艺术的了解与情感分析能力。音乐教师需要围绕初中生的认知情况与学习需求开展欣赏教育,让学生们体验到不同类型民歌艺术的特色,在提高学生们对民歌艺术认知程度基础上强化其思维逻辑和想象意识[1]。例如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初中生对《茉莉花》和《黄河船夫曲》等不同民歌进行艺术创作分析,感受到不同地区民歌艺术所具备的风格特色,进一步提高班级学生对民歌艺术的感知能力。
二、音乐教师通过创设针对性的民歌教学情境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强化班级学生的情感体验
        基于学科教育特色和初中生的认知情况,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针对性的民歌教学情境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强化班级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样可以指导初中生对民歌类型与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梳理和体验,也能在知识整理基础上强化班级学生的体验程度,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稳定开展。音乐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初中生对民歌方言进行知识梳理,通过语言对比的方式提高班级学生对不同地区民歌艺术的了解程度,东北地区的语言比较质朴,江浙方言比较秀丽。在民歌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初中生对歌曲创作背景和语言特色进行深度探索,在掌握歌曲旋律基础上进行民歌演唱以展示出民歌艺术所具备的特色。
        音乐教师另一方面也应该围绕民歌艺术创设针对性的情境,提高初中生对民歌特点与艺术价值的了解程度。以“草原放歌”民歌教学为例,音乐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初中生进行草原民歌的知识讲解,体验到蒙古族民歌演唱的特色。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初中生对歌词内容进行朗读,在感受到歌曲风格特色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也能借助打击乐器进行歌曲演奏或者是进行舞蹈动作的艺术创编[2]。通过实施这样的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初中生对民歌艺术的了解程度,在感受到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基础上提升班级学生对民歌艺术进行传承的热情与实践动力,进一步保障初中生对民歌艺术的体验程度和传承能力。
三、音乐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提高民歌艺术的传承效果
        在对初中生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民歌艺术的传承价值,音乐教师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开展高水准的民歌艺术教育。除了对初中生进行理论层面的知识讲解,音乐教师也应该围绕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实践探索,在各项资源运用基础上打造高水准的探究平台,利于提高班级学生对民歌艺术的认知与传承能力[3]。所以音乐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民歌艺术在课堂中的传承效果。
        例如在对初中生开展“丝路驼铃”歌曲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引导班级学生进行艺术交流,在互动交流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认知和情感理解能力。之后可以围绕民歌艺术传统教育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对民歌艺术进行整理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舞台表演和情感表达,提高初中生承担民歌传承的艺术认知和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民歌艺术所具备的价值。
结论:音乐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与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民歌艺术渗透的方式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在民歌艺术渗透中强化学生们的审美体验。基于学科教育特色和初中生认知情况,音乐教师要想在课程教育中渗透民歌艺术传承教育则应该对民歌艺术进行正确的理解,通过欣赏教学的开展激发初中生的探索兴趣。同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针对性的民歌教学情境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强化班级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也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民歌艺术在课堂中的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荆存玉.略谈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J].信息周刊,2019,26(11):231.
[2]张慧.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黄河之声,2019,10(23):113.
[3]李红春.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优秀文化的几点尝试[J].读与写(上,下旬),2019,16(17):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