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德育中的价值存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张方平
[导读] 劳动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方平

         (合肥市行知学校    安徽合肥  230011)
         摘  要:劳动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达成思政课德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最好的德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  德育  必由之路  塑造人格  创新人才
正文: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工作环境最舒适,工作时间最短,而劳动报酬是最高的,甚至希望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也大有人在。2019年,曾经对区内的2120名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80%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没有在生活中将劳动教育当成人生的必修课,总是认为长大了自己就会劳动了,能坚持分担家务的孩子更是凤毛麟角。在学校,由于受到现行的教育制度、场地、师资、器材等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大部分停留在口头教育,连学生上学的书包和值日让家长代劳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农场、工厂等将接受学生参观、实践当成社会义务的现象是重大新闻……劳动教育在现实社会中不容乐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2020年3月20日,中国中央和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7月7日,教育部又下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教育方针的丰富到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可以看见的是劳动教育的热潮将在神州大地上掀起。
         那么,劳动教育在德育体系中价值何在?
         一、劳动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阵地。初步统计显示,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占了很大的篇幅,有十个主题是劳动教育,23个主题和劳动教育有关的,几乎所有的课后拓展都是要通过学生的课外劳动、与学习实践来达成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劳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图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劳动主题教育

图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劳动主题教育

         二、劳动教育是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
         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师都知道,每个教学活动的预设、组织与实施,都蕴含着“知、情、意、行”的目标体系,课堂上的德育教学,再高明的教学活动都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失去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要素的简单生活模拟,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是呆板的知识,单一的机械的价值选择。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新时代要求的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识记,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他们不仅仅要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奋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造福于社会。就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劳动的价值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去体悟学生身边的物理空间和心灵深处,全身心地去理解和演绎生活,去领悟人生与社会的本真。劳动教育对于德育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了德育教育说教、口号的弊端,它将德育的“知、情”落地于“行”,通过不断地劳动实践,促进“意”的达成,它是德育化虚为实的落脚点,生根处,是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成自己价值取向的必由之路。
         就拿统编班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八课《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来说吧,本科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科学的探索和求真精神,认识科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重要手段。
         2.理解科学的实践和创造精神,认识科技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实现梦想的重要力量。
         3.理解科学的人文精神,辩证地看待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懂得科技既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也会带来危害,只有善用科技,才能造福人类。[2]
         目标当中的认知/情感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师生互动,完全可以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具体使用科技的时候,往往就会把科技一把双刃剑的问题忽略了,用以满足个人私欲,追逐个人私利,甚至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这样就违背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初衷了。因此,我们课堂的学习内容,一定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适,最后达成目标。
         三、劳动教育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教育“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如何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如何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何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一系列发问,都是道德范畴的追问。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最大的益处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劳动能带给孩子生活的乐趣,他们通过劳动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劳动的习惯,获取了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更在其间形成了坚韧持久的克服困难的品质,塑造了靠劳动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本位价值取向,并逐步确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古今中外,在社会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塑造人格的事例不胜枚举。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上午第三节课,还没打预备铃,我便夹着教科书向教室走去,刚出办公室,值日班长就来了:“老师,涵涵不值日!”很生气的样子,估计是在班上已经和涵涵交流过了。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教室门口,看到涵涵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拿着簸箕,生气地呆站在第二三小组之间的过道上。
         “涵涵,为什么不值日!每个同学都要值日的,你为什么特殊,马上值日,过会儿我来检查!”我大声地说过后,边走出教室办其他事去了。
         上课玲打响了,我走进教室,涵涵非常不情愿地在七组和八组之间的过道里忙活着,可是地上随处都能看到纸屑。很明显,他是在消极怠工——出工不出活。那些角落里的垃圾因为扫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选择性忽略。为了上课,强压怒火,让他回座位上课,下课再值日。
         从此,涵涵进入了我的视线。
         最近,涵涵的作业完成情况很不好,家庭作业很多题目会选择性不做。我见了他妈妈:待产在家;孩子从小丢给老人带到上学,没什么规矩,不善交流,不愿做家务,东西乱丢不收拾;不顺教,孩子不愿和家长讲话,家长教育就保持沉默,要么就大吼大叫;不肯学习,只要不是老师讲的,就不干……大约半个小时的交流,家长的话比我的多。
         再和学科老师交谈:基础性作业他愿意完成,但是需要独立思考的主观题不愿意完成,回答问题都是关键词式的回答,不愿意多写几个字把意思表达完整。
         同学们也反映涵涵上课不听课,下课很愿意和同学玩耍,一个课间能玩得满头大汗;愿意参与打扫卫生,但是对于劳动任务选择上不愿意做难难的,喜欢擦黑板,因为能玩水,还能边擦边和同学聊天。
         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边利用班会课讲清这种现象的反映的思想根源和危害,同时有针对性地让他每天为班级倒垃圾,和所有任课老师一起,发现他有偷懒的现象就立即予以纠正,还让他选择一项家务分担,由家长负责督促完成。
         一开始,涵涵表现得很不耐烦,总是想方设法逃避这样的安排。我没有松劲,坚持了一个月。渐渐地,涵涵能够做好其中的一两项事情了,我便利用班会机会让值日班长表扬他,偶尔还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表扬。一个学期结束了,涵涵开始不再抵触我给他的劳动安排,作业也能正常完成了。暑假,她妈妈给他生了一个小妹妹,似乎也促动了他,主动要求分担部分家务。[3]
         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涵涵身上正在发生着可喜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果只凭学习是难以实现的。我认为,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其实是一个道理的:想把事情做好,愿意克服困难把事情做好,这样的人将来是有出息的。如果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地做,成功是不会青睐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劳动教育,持久坚持,就能浸润孩子心灵,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四、劳动教育更利于培养创新之人。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何为创新?什么是创新思维?通过网络查询,我们不难知道。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而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陶行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寒假期间,我班就发生这样一件事:
         二胎时代,大哥大姐不好当,难免要替父母照看弟弟妹妹。照看弟弟妹妹对于大宝来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小豪是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就参加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对摆布小零件很感兴趣。这不,这天小豪就领到照看弟弟2小时的任务。弟弟可没有小豪想象中的老实,两岁了,能说会道还很皮。没过多久,弟弟就不开心,开始哭闹起来了。没办法,他看到弟弟的电动玩具车坏了,灵机一动,跟弟弟说:“小杰,你只要不闹,哥哥给你做一个玩具。”弟弟一看哥哥给他做玩具,也就破涕为笑了。哥儿俩开始在家找材料,弟弟也笨拙地跟在他身后,一会儿帮哥哥找东西,一会儿仔细看哥哥摆弄:首先把弟弟一个废弃的玩具车马达卸下来,固定在一个折弯的废弃的衣架一端,然后再找一个废弃的玩具直升机机翼固定在马达上。电源怎么办呢?用一个废手机电池供电,一个简易风扇就好啦。为了安全,他查阅了安全电压,又试了试,发现这个风扇,供电电压低,风叶都是软塑料材质,不会伤人,简单安全。弟弟看到哥哥给他做的电风扇转了起来,高兴地直蹦,最关键的是此时妈妈回来了,照看弟弟的任务胜利完成。

图三  小豪的简易风扇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劳动的宝贵价值。看弟弟的劳动,是要在保证弟弟的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弟弟心情愉快,弟弟的的心情一糟,就容易闹出事情,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对于三年级9岁的哥哥来说,在两岁多的弟弟面前权威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自己哄弟弟色手段也有限,如何解决弟弟哭闹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小豪在问题面前,另辟蹊径,利用弟弟喜欢电动玩具的特点,利用自己在机器人兴趣社团学到的简单的技能,利用家里的废旧材料,哥儿俩一起动手,制作新玩具。为了不伤害弟弟,还查阅了安全电压,测试软塑料的危害性,注意了安全。成功转移了弟弟注意力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另外,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也是这件作品的创新所在。再者整个过程,他没有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而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弟弟,明显地体现了利他性。我想,小豪也在这样的创新性劳动实践中也最能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在的劳动实践中,孩子们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生产生活劳动,从中会出现很多困难,他们就会产生许多奇思异想,并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实践改进,创新由此产生。所以我认为,劳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创新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劳动教育,能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化为生活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劳动教育能提升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形成自理、自立、自律能力;劳动教育中,孩子们能更好的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理解这些人和事的社会属性,从而尊重劳动和劳动中的人与事;持久的劳动活动,磨练了孩子的意志,锤炼了坚毅的品格,并逐步塑造着从事劳动中的人;参加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为创新和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劳动教育是最好的德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2] 高德胜: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第158页。
[3] 劳学一体——劳动观察之涵涵_德润人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dde58560102yzxq.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规划课题“城市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JK19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