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徐上娜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徐上娜
[导读]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巧妙的创设,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互动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课本知识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情绪互通,从而引导学生由外而内地深入到学习之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学习阶段,积极向上、欢乐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认真倾听的状态,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陌生事物的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使课本知识变得充满感染

徐上娜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滇滩镇河西完小  云南  腾冲  679104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巧妙的创设,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互动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课本知识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情绪互通,从而引导学生由外而内地深入到学习之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学习阶段,积极向上、欢乐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认真倾听的状态,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陌生事物的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使课本知识变得充满感染力和实用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50-01

        引言
        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最开始的阶段,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吸收语文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学,在课堂上的效果如何和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传统死记硬背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结合实际,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掌握语文知识。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为了给学生更多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使用越来越多,所以在小学语文课上创设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的知识剖析与延伸至关重要。
        一、进行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感的教学情境
        据研究调查得知,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基本的文章思路不清,文章结构不清,也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和分析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文章寓意的认识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长期以往,教师如果不予以重视,对导致学生学习思维的固化,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体验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我扮演的途中感受其中的深意,领悟其中的意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化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可以在组内自行商讨,选择小组合合作性的角色,也可以自己选择单人角色,并在开始演绎前,对人物角色的心理、性格、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且在演绎过程中通过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和表演。这样的方式,可以营造一种人物代入感氛围,在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之中,明确中心思想、全面把握中心线索和文章结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选择偏故事性、人物对话多、独白多、形象鲜明的文章。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前为学生准备道具,并辅助学生选定好人物,且可以对记忆性不好的学生给予对话标记好的纸条,共同帮助学生完成整个角色扮演活动。这篇课文对话内容较多,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在学生整体完成扮演后,引导学生分组练习,最后在结束后,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和表演,设置一定的奖项。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改变学生的性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活动的意识,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贴近生活的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对于整个教学来说是较为轻松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与教学进行融合,小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习惯,而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些习惯,将知识点进行迁移,不断将教学贴近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他们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结合该年纪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将学生放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地实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要培养他们对于传统事物的观察能力,锻炼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描述蝌蚪的模样,然后再进行青蛙的引入,讲述蝌蚪变态发育的概念,通过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了解青蛙的习性。不少学生由于看见过蝌蚪,听见过青蛙的叫声,因此对本篇课文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法也会让学生留心于身边的美好事物,增加其观察能力。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积累专业知识,也要求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凸显整个教学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情境
        情境分析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如果教师只引入教学情境而未进行分析,则该教学情境无法达到创设情境的目标。创设情境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融入情境,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与学习要点。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情境作出分析,考虑这种教学情境是否满足班级的需要,是否与之兼容,以及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同时,教师有必要树立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西湖的视频并创设问题情境,以便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然后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相关知识,并提出合适的问题:“这首诗描写什么样的风景?”“你能用你自己的话形容作者所描述的西湖吗?”以问题为起点,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协作讨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系统性学习的途径,为自己未来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鹏妹.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0(34):47-48.
[2]李宪红.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125.
[3]杨凤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