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曾家英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曾家英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能将零散的书本内容进行联系,从而彰显结构性,让庞杂的内容简单且逻辑化,使学生将新旧内容结合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锻炼其综合能力,也能够使学生高段时构建出科学愉悦的学习模式。基于此,本文章对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曾家英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高滩镇中心小学  725311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能将零散的书本内容进行联系,从而彰显结构性,让庞杂的内容简单且逻辑化,使学生将新旧内容结合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锻炼其综合能力,也能够使学生高段时构建出科学愉悦的学习模式。基于此,本文章对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高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26-01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以教材为依托,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学场景,除了讲授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还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全面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作为模块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实际上是一种网络构图方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好奇心比较重,自控力较差,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偏向于具象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流畅、灵活、严谨和逻辑的思维能力,教师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思维导图,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取常规的教学方式,更不宜片面灌输。可以将思维导图作为知识点的载体,并借此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多边形这一内容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多边形知识点包括许多新的图形,有相同或不同点。基于此,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在画图的同时将各个图形间的关系做不同主题的区分讲解,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了解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教材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这几部分,难度逐渐递增,因此,本课非常适宜进行思维导图教学,以阶梯化的方式总结小数除法的规律,相比传统的讲述法,思维导图能够丰富教学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



        (二)应用思维导图,形成归类习惯
        计算时,学生因思路不同或操作失误等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那么,教师对思维导图进行调整,完成错题的有效归类,让其在整理时看到自身的缺点,能够将常见或马虎的问题做到极大程度的解决,可避免学生多次犯错,也使之形成归类习惯。例如,教师设计错题整理活动,让学生对试卷进行整体观察,通过扇形、树形等不同方式进行总结。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整套试卷划分为:计算、填空、选择等不同类型,再进行细分而完成导图的绘制。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导图绘制情况,进行相应点拨:将计算类细分为行程、盈亏等类;将图形类分出方阵和指数等。学生马上将统计问题进行补充,细分出工程和抽样等,对思维导图进行调整与扩充,呈现出完善性。
        (三)应用思维导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很难理解几何图形以及抽象数理知识,传统的单线性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改善这样的局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重难点。思维导图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本课侧重考查学生的图形抽象思考能力,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展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在讲述梯形面积时,将梯形分割成三角形和长方形,从而完成对难点的攻克,再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降低本课的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学习。
        (四)应用思维导图,组织课后复习
        复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虽然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较差,也不善于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因此,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对题目归纳整理的重要性,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组织复习活动,引导学生将各个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列出来,帮助学生对不同的数学题型进行归纳,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复习过程中,由于二者涉及许多知识点,而且又存在一些重叠的部分,所以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度,在套用公式时存在记错、记混的情况,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将正方体和长方体所涉及的概念、特征、表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知识点展示出来,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异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将其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知识、掌握重难点内容,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来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建干.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3):85-86.
[2]谢淑金.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19(34):86-87.
[3]浦新.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