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吴美霞
[导读]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逻辑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素养的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育,可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构建一个互动性极强的高效课堂。本文对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与讨论。

吴美霞    广西梧州岑溪市第二小学  543200
【摘要】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逻辑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素养的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育,可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构建一个互动性极强的高效课堂。本文对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数学;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171-02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习惯养成的起步阶段,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对学生的教学不能仅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素养和能力的培育。自主探究模式,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能抓住知识的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挖掘出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并做到和谐统一。如《圆的认识》一课围绕“趣”字从“小明的宝物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得到解决,体现“趣”“新”“活”。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入情入境,在这种轻松欢乐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情深趣浓的感知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
        自主探究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和自觉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把数学知识与情境结合一起,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进一步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和给予学生一定的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实现有效的教学转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可能未接触过这类的知识,学习起来有点难度和不好掌握,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为学生创设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创设情境:熊大、熊二在外玩耍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苹果,可是双方都不想让给对方,所以很苦恼。于是他们找到了光头强,希望能有解决的办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频或插图播放,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更深刻,并进行思考。有同学说:“熊大、熊二每人半个苹果就好了啊!”那么教师继续提问:假设苹果是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苹果是怎么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思考力,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和进步。
        三、适时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主动探究强调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教,而是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我抓住时机,抓住关键,在学生的疑惑处、教材的精华处、深奥处等地方进行点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一课,问学生:“这些分数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屡屡碰壁。当学生思维出现“中断”或“偏离”时。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的争论,而是启发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句话,使学生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很快便找出了规律。接着,再出示7/35、9/18先让学生判断,再进行验证,学生心中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母除了2、5以外含有其他质因数,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在发现的规律前面不得补充个“最简分数”。课堂上,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四、构建问题情境,激发自学意识
        创建符合教材内容的问题情境,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知识思考中来,进而引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教师的教学思路中来,让学生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此外问题情境的创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例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们去学校的操场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认识到公顷的概念,我想学生们介绍学校操场规格是40×90,总体面积只有3600平方米,一公顷有一万平方米,大概等于三个操场大小,学生们都震撼了。随后带着学生们回到教室,向他们介绍平方千米的概念,让他们进行思维联想,想象一下一平方千米是多大。有的学生说形容不出来,感觉非常大。紧接着告知学生我国的国土面积大概是960万平方千米,进行课堂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
        五、通过激励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态度
        自主行动是一种思想配合的行为,如果学生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根本不需要再担心学生不配合的情况,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和端正其学习的思想态度。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内心都是渴望被表扬,数学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这个特点,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现互相尊重及公平对待的教学评价。一般情况下,评价体系分为三类:
        1.自评。自我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错误的原因,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解决。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维,对于自主探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2.互评。学生互评是让学生彼此交流经验和想法,通过相互评价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意见和思想,让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心态。
        3.师评。教师评价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是学生的水平之上,对于学生的引导和自信心建立有很大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给予学生多向性的指导,让学生举一反三。
        总的来说,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当学生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并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数学学科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爱上数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守林.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运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 2019年1期
[2]夏彩飞.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策略探索[J].《新课程•上旬》2019年3期
[3]姚富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教育时代,201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