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虎
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3
摘要: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毫无疑问在综合国力和国家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社会繁荣昌盛、经济实力大增、文化多元发展,但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是差距凸显这一问题,分配领域中固有的问题于是也显现了出来这些问题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社会和谐,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困难和挑战,并且由于我国以前走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向好的背景下,与此同时有关与经济发展对社会回馈的矛盾也逐渐的凸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蛋糕已经做大,怎样把蛋糕分好的问题也实实在在的摆到了面前,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同时出现,这对于今后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问题意识,有利于解决化解当前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如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提上日程并且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不掉队”式的发展,凝聚合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词:共享发展;精准脱贫;机制
“一种发展理念反映着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引导这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共享发展理念有着当今社会的价值烙印和发展追求,也直观的反映出共享在当前发展工作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这是形成既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又能够做到富有效率的收入分配格局的保障。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最能直接改善民生、真实有效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推进共享发展,必须构建有助于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证,劳动者在对自身创造的财富分配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就有了共享的其积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多种所有制的主体地位,原因是可显著增强国家对于再分配的干预能力,更多更好的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为共享发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其次,要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薪酬合理分配,从而起到国有企业的示范作用。还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重点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非公经济分配制度改革。要使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共享发展理念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能够让分配制度的完善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的文章,要通过改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共享、社会公平服务。
二、推进精准脱贫、精准扶贫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个利益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不光有经济利益,还有他们的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方面也是合理的。要实现共享发展,首先就要满足他们对于物质利益的共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首先,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体现出人在脱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时时刻刻在行动和意识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考虑范围之内和工作过程的始终。其次,脱贫是大会战,而不是独角戏。要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脱贫出资出力,应该把脱贫作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要培养每个人为脱贫贡献力量的意识并且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群众。
再次,要解决好贫困对象的识别不明确问题,要加强排查和监督举报工作,防止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排除脱贫做不到精准的问题,做好建档立卡和贫困人员的入库出库工作。最后,要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工作做好,要让这种“血液循环”持续健康地继续下去,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使得脱贫工作成效明显。脱贫工作与共享发展理念的紧密关系,就要求以共享推进脱贫的速度与质量,以脱贫这个实践来把共享理念很好的贯彻落实下去。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共享发展下,我们必定实现载入史册的脱贫。在一步步实现脱贫时,共享发展理念也会熠熠生辉。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履行职能使,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求,以及生存发展权利而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具有普惠性、共享性、公益性的特点。共享与均等化是无缝对接的。基本公共服务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所有地域的群众都包在了共享之下,让每一个人都平等参与了进来,具有巨大的容纳性和极大的覆盖面,并且更加明显的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共享性。在社会发展下的今天,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人群始终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他们会由于生活条件和自身能力等原因,享受共享成果的机会和能力小与正常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对于他们也会更加强烈,因此要做到均等化向他们更多的均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做到拓宽和巩固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方式和数量,我们只是单纯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地吸引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有能力的个人贡献力量。其次,由于贫困地区的后发困境,基本公共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柱,把共享转化成为共进,推动整体社会的发展。要把缩小区域性差距作为当前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点任务,这也是关注落后地区的需要,这些地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要积极培育它的发展,促使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
四、完善共享发展的动力机制
人民群众的源源不断的共建为共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完善共享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参与进来,平等的获取发展机遇,极力发挥每个人的自主能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涉及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持续性问题,如何让它一直为发展模式提供指引,也是需要值得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各种动力机制与政策来实现发展理念的活力与持续性。首先,要搭建人人共享的平台,这个平台是要服务于大众的,在这个平台上的每个人都有的是自我表达,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在平台上也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减免税收、扶持创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业,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解决好社会就业问题,就业是每个人要面临的问题,就业涉及生存发展,同时就业一直是老百姓心心念念的东西,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要把每个人的就业与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有质量且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就业为共享提供好的环境与动力。最后,提升人们的工作技能,能让每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提升员工的技能,让每一个劳动者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地劳动,社会成员能够成为共享理念下的劳动者,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完善共享发展的共建机制
完善共建机制,增强共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发展无时无刻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经营的事业,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社会的发展都是要靠人民来推动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实践、认识再到价值,主体都是人民。要想共享思想进一步发展,就要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建意识。增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建意识,首先要加强共享的理论基础研究,理清每个发展理念的关系,认识清楚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其次还要做到完善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系建设,这是因为共建与共享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要把共建与共享自觉放到一个整体中来,这样对于加强共建意识和共享意识都是有利的。与此同时还要把共享与共建的关系与区别做一个区分,这在中国已经进入公民时代的背景下也是必要的。增强共建意识,还要做好宣传教育活动,创造共建的氛围,逐渐使共建得到认同,要着力把每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增强公民的共建意识,对于共建领域的扩展和深入挖掘也是要提上工作日程的,要促进更多领域的开枝散叶、落地生根。要使人民感受到共建就是一种合作共赢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满足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