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苟雪梅 刘富成
[导读] 在我国现行政策制度体系执行过程中,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主体展开有效充分的培育
        苟雪梅  刘富成
        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在我国现行政策制度体系执行过程中,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主体展开有效充分的培育,能为各项基础社会事业的优质化运作提供支持条件。文章围绕国内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比较研究,展开了简要阐释。
        【关键词】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比较研究

        
        一、国内代表性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状况

        (一)上海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状况
        上海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在长三角城市一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一度被评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体。自2014年以来上海就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要建设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后,先后出台了科创二十二条政策,成果转化条例等多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20年先后发布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劵”、科技人才引进和优惠等专项计划、分门别类的进行扶持和资助。倡导科技人才需求和目前急需的技术人才完美合作,总体上上海市的政策主流是加强创新主体的创新策源能力,实现科技创新质的转变,通过机制改革来增强上海市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配套体系优化,培育优良的创新生态圈。创新科技主体发展的路径,主要是重点看中改革的系统配置优化、分门别类的指导、多地区、领域协同作业等方面,在改革深水区加大改革力度以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
        今年5月实行的“25改”的一个特色点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发展,提倡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加入分配环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全链条的技术发展培育路径。在人才培育上实行一视同仁政策,重点发展本土和海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看中个人和团队贡献的结合,打破以往传统的唯论文、奖项、职称等不良问题。其保障措施就是4月推行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例,为创新主体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二)杭州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发展状况
        杭州市主体培育的主要特征:主体多样,分类培育;实行专门的组织保障机制,强化管理能力;强调服务优化,实行众创思维理念;注重个体体验感和整体创新生态感的结合;培育创新“数字工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杭州市放眼全球,招引全球人才,实行人才专项储存、培育计划,同时提供专项资金补贴,给相关人才计划实行切身实际利益。在培育创新主体自身的同时,将政府、企业、社会、高校作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保障机制,在资金支持上根据项目的区别来构建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
        在整体规划下的保障机制。杭州市的做法是创新并强化政府组织、领导能力,将创新主体培育工作纳入政府各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政绩考察,建立创新主体联席会议制,更大力度的发挥政府职能,从政府主动帮助创新主体解决难题和主动服务。
         在服务方面,杭州市强调服务优化,尽可能给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最大化的便民服务,主张“一件事”联办的原则,督造一个专享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强调政府的服务理念,加强政府职能。强调创新主体需求和相关服务的资源的精准对接,强化各个创新主体的数据统计能力。实行众创思维理念主要体现在政府作为牵头人,重点引导社会各界、高校以及研究所、各行各业的企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来激发和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对于优秀项目将进行评优奖励。鼓励支持创新主体使用创新劵,充分发挥各个主体作用。
        在创新主体的个体层面上,杭州市政府更加强调创新个体的自身体验感,宏观把控整体创新主体的发展磁场,致力打造一个科学优化的生态圈,注重个体体验感和整体创新生态感的结合。吸引全球性人才,将优秀人才聚集在杭州,大力发展工匠精神,旨在培养更多领域的精尖工匠,积极开展多项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加强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专项人才培养,储备、培育“数字工匠”,助力杭州市重点制造业基地的打造。
(三)北京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发展状况
         主要从科技创新统筹兼顾、人才机制、经济结构、科研管理、优化生态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统筹兼顾主要表现在调动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诱导创新主体主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优先发展国际国内“卡脖子”核心技术,提供资源倾斜,为了加大创新主体自身竞争优势,提倡联合作业和战略合作,使整个产业链通局发展。北京市自有特色“三城一区”的不同功能,服从权责统一的原则,按照步骤和区域来进行权力下放,实行这四个区域的统筹制度,政府鼓励新的创新方式,提倡第三方机构来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专业高水平服务。
        在人才培养和吸引上面,北京提倡加大优化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创新编制和薪酬制度,在整体机制上开展新的局面。实行“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原则,主张编制调剂使用,将用人的权利下放各个单位,给予各个单位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在薪酬构成结构上采用灵活原则。在人才交流上,提供科研人员更多国际流动的便利,尤其外来高端人才的招引机制。
        北京市特意强调该市的经济结构应该全面调整、改革,呈现出一个高水平、顶尖化、精简化的一个结构,重点培育发展重点产业,提供重点产业发展便利化,为创新主体减压减负。切确落实督促“10+3”在“高精尖”重点产业的政策,要求用地成本应该合理化和实行年期制,将农村集体用地转入科技创新培育范围,重点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看到实际科技创新带来的效益。
        科研管理,实行统筹管理,创新科研管理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在精神和物质上来激励科研人员,北京市首个实行科研经费包干试点。
        优化生态,科技型的国有企业的相关机制主要做创新激励工作,强调发展并创新服务机制,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工作要深入,开展应用场景的新试验点,建立北京市的应用场景机制,大力支持市场发展较好的应用场景的相关技术和设备。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延长有海关期限需求的科技创新主体,将获得延长两年期限的优惠。加大京津冀、港澳台的协同创新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各个优秀地区的合作,切实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北京市的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不外乎是统筹兼顾、开展试点工作以点及面,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吸引并培育全球人才,切实给各个人才个体和创新主体提供便利和优惠,优化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保持一个充满活力朝气有实力的状态。
(四)大连市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发展状况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的重要精神指导下,辽宁省落实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机制,切实保障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实际利益,以科技成果的转化来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的实际地位,创造一个专业加持、市场为主、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做法包括:
        (1)优化政策为“三力”保驾护航
        “三力”主要是讲大连省致力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的动力、活力、发展潜力。政策为“三力”保驾护航主要是优化辽宁省的政策环境。一是在已有的相关政策要加强落实和强化国家、省市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政策上有一个特色主要是以增加主体的知识价值导向为主要出发点,重点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手段、企业具体资格认定与评判等相关税务政策,还划分了主要分管单位,全责明晰。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的相关配套的政策衔接。将大学中科院这样的高水平综合性机构纳入本次工作试点范畴,以点及面,探索国有技术无形资产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落实国家相关优惠补贴政策。


        (2)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力度,构建多元主体投入格局
        大连市帮助更多的科技创新主体争取国家级、省级资金的支持,在本市财政上面,加大财政分配占比,对于符合相关评定要求的按照规定补贴,一定能够程度上为科技创新主体减负,同时还引导社会的资金资助,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落实银行贷款优惠政策,真正做到了为企业和其他科技创新主体减量减负。
        (3)推动“众创”培育创新主体新动能
        大连市开展了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主要是强化各个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初创企业的数量也达1.5万余次,按照企业类型和领域的区别来树立典范,以此激励相关企业的发展动力。加强企业、高校、社会、科研机构、个人等多主体“众创”空间,重点培育各个创新主体的新动能。
        (4)强化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供能力帮扶
         大连市积极鼓励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动员大连市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加大技术在他区的专业扩散,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新兴产业的研究所成立和机构联盟,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地方标准,给予地方科技创新主体更大的创作空间。对于申请国家省级的科研资金和补贴,该市提供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举办多项赛事和活动,加强各个创新主体间的给沟通交流。
        (5)组织落实,统筹联盟,形成监督评估体系
        在组织保障方面,大连市提倡转变发展观念,提倡各个改革者要勇于试错,敢于犯错,并且提供免责机制,为科技创新者解决后顾之忧,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对错与得失。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各方面的组织领导作用,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保障各项政策衔接落实,设定滚动计划,在监督评估方面,将各项内容纳入个人和单位年度考核,实行年检,建立行动配套的各项监督评估体系,切实保障各个创新主体培育发展。
        
二、比较研究

(一)共同点分析
        (1) 创新主体自主空间大,城市活跃度高
        在以上4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研究中都具备了科技创新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充分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较大程度上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进而城市的活跃度空前,释放科技创新主体的自发原生动力。
        (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创新氛围感
        政府明显意识到在创新意识的和创新成果工作取得初步胜利,应该讲工作重点放在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丰富相关法制建设和文件颁布实施,重点打造创新氛围,为获得一个良好的局面抛砖引玉。
        (3)政策扶持力度大,重视创新主体体验感
        最大共同点是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大的政策导向,各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政府充分发挥了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导向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职能。权力下放、资金扶持是典型特征,重视创新主体的体验感,进一步去加强创新主体的幸福指数。
(二)差异点分析
          各个省市对于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手段不一,很大的原因是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在培育的时候重点倾斜不同,例如大连市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主体的“三力”:动力、活力和发展潜力。也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决定的,总体上而言,加强政府的职能使命,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和创新氛围的打造的同时应该和城市本身的特点相结合,打造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的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茫,张庆普.大众创新视角下科技创新主体参与意愿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2):61-70.
        [2]迟国泰,赵志冲.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18,0(S1).
        [3]钱勇.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N].学习时报,2021-02-03(006).
        [4]项安波.企业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和微观基础[J].中国发展观察,2020(24):19-20.
        基金项目:吉林省朝阳区科技局软科学项目“朝阳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与发展研究”(192398CY0101337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