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兴武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中小学周围交通秩序的维护始终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当前中小学周边交通环境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的中小学周边交通环境,本文提出了多项改善周边交通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周边交通;改善
引言:当前中小学周边交通现状整体呈现出复杂、混乱的局面,仍存较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各方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周边交通重要性的基础上通力配合,共同协作并为中小学周边创造安全良好的交通环境。
一、中小学周边交通现状分析
1.周边道路布局不完善,上学放学时段交通秩序差。当前中小学大门多布局在相对狭窄的城市次干道,普遍存在交通设施布局落后、交通资源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上学放学时段均会有大量机动车、私家车在中小学周边道路乱停乱放,原本狭窄的中小学周围道路则承受更大的交通压力,人车混行现象突出不仅严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同样影响着中小学学生的人身安全。中小学周围道路设施普遍落后,在现实交通体系中不具备引导效力,间接导致上学放学时段混乱的校园周边交通秩序。
2.学校成员安全意识淡薄。畅通安全的中小学周边交通环境需要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但是相当数量学校存在轻视周边交通安全的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并未针对周围交通安全开展必要的主题教育。在学校不重视周边交通秩序的情况下,家长与学生自然难以重视交通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胡乱停放机动车,学生在中小学周围密密麻麻的车流中来回穿梭,严重降低中小学周围交通体系的安全性。
3.交管部门与学校沟通不畅。交管部门在安排警力维持中小学周围交通秩序的过程中需要与学校管理人员沟通协调,通过双方配合共同完整交通疏导任务。但是交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与学校方面沟通效率偏低,学校无法全盘接受交管部门提出的交通秩序维护方案,导致学校周围交通改善任务难以落实。
二、改善周边交通的措施
1.加强校园周边保卫力度。交通管理部门掌握中小学周边人车流量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导工作,在上学、放学等敏感时段加大警力安排,保证中小学上学放学时间段周围环境的通畅。同时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中小学周边交通秩序的管理力度,对周围不按交通秩序停放车辆的情况要坚决制止,必要时则采取罚款处罚方式,对影响周边秩序的车辆要及时清理。中小学上下学时段,交管部门与学校协同配合,设置护栏并引导社会车辆绕行其他路段,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安全的上学放学环境。
2.完善周边交通设施建设。中小学大门通常设置在城市的次干道或者辅路,具有道路偏狭窄、人车混行现象多等特征,因此需要妥善规划中小学周边的交通体系并完善交通设施建设。首先要高标准规划中小学校园周边的道路,结合中小学校附近交通流量特征布局交通资源,提升中小学周围环境交通布局的标准程度。中小学周围环境复杂,需要加大交通标语和设施的布局力度;例如交通部门根据中小学周围环境合理设置警示牌、信号灯、安全标志等设置,引导机动车车主在经过中小学周边时注意放慢车速、礼让行人,在保证学生、家长安全的同时创造和谐的周围交通环境。
在中小学周围还应当合理布局交通区域,例如很多小学在距离校门一定距离处设置家长止步线,引导家长在规定范围内接送学生;同时对接送学生的车辆也应当设置对应的区域,通过车辆的合理停放为中小学周边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部门还可以灵活应用中小学周围的交通资源,例如部分中小学周围配置有大量的停车场资源;交通管理部门在与停车场负责人事先沟通的情况下,调取停车场的部分停车位资源用于家长临时停放车辆。当前小学放学高峰时间多在15:30~16:30,交管部门通过与停车场的协商达成临时租借协议,取用部分停车位并在该时段用作接送学生家长的泊车位;16:30后放学高峰结束,停车场回归正常用途。
3.坚决制止中小学周边的交通违法行为,并做好交通疏导工作。中小学不同于一般地段,学生密度大且在交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制止交通违法行为方面需要加大力度。针对中小学周边道路中出现的无证驾驶、违章驾驶、超载等行为则要坚决惩处毫不姑息,从而在中小学周围树立绝对严格的安全交通氛围,以最严格标准和态度为中小学的上学放学建立安全的保护伞。交通疏导工作是保障中小学周围安全环境的重要保证,交管部门应当与中小学校沟通交流,结合学校上学放学实际共同制定交通疏导方案。通常情况下建立交警、协警、学校义务疏导人员三级联动的疏导机制,交管部门安排负责片区的交警前往中小学周围落实交通疏导工作,对影响中小学周边交通秩序的乱停乱放现象要严格制止;协警则通常辅助交警工作,对交通秩序进行必要的疏导,保证中小学周边道路整体的畅通;学校选派后勤人员扮演义务疏导人员的角色,主要职责是保证本校学生的安全,与交管部门的交通管理机制相结合;可见三位一体的交通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中小学周边环境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
4.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中小学周边交通秩序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配合方可实现;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小学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结合具体事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在认识到违法交通规则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为改善学校周边交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家长是教育孩子的主体角色,培养家长安全教育意识是构建中小学交通安全体系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通过举办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进而达到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教育部门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考试、级别评定、考核等方式为交通安全教育课程赋予一定的权重,从根本上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通过多层次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安全意识,各成员在落实交通安全任务的同时实现更优质的中小学周边交通改善效果。
结束语:中小学周边交通环境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交管部门、学校、家长等社会成员应当从提升安全意识、制止交通违法行为等角度尽到个人应尽的责任,为构建安全完善的中小学周边交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涛. 城市中小学门前道路交通拥堵对策研究[J]. 山东交通科技,2020,(05):117-119+122.
[2]赵洹琪,李君,赵文松. 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J]. 道路交通管理,2020,(05):36-37.
[3]李栋,张一兵,顾贤光. 城市中小学接送等待空间探索[J]. 中外建筑,2019,(11):106-107.
[4]庞明宝,裴亚男,张宁. 中小学门口道路上学混合交通流的综合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2018,30(03):1162-1170+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