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传裕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奕聪中学,福建 泉州362015)
摘要: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基本目标,要突破以往只关注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这一单一的层面。在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编排也进行了变革,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外,还要采取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新教材突出了化学的实用性,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问问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注重知识、方法、思想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新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指导与实践、分析活动、实践能力
一、重视实验部分的指导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全新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罗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表明了要增强实验教学的力度,改变以往只演示讲解的实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把几个必须由学生亲自晚上的实验恰当地嵌入到日常教学中,与理论指导进行有效地融合,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深度地理解化学原理、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态度,利于学生掌握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故而在教学中,重视实验,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实验的基本方法,转变抽象的学习方式,透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例如“加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中,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中可选用的物质:自来水、碘化钾淀粉试纸、白糖、白醋、白酒等,并给出了碘离子在酸条件下所发生的反应,要去学生根据这一反应原理自主设计并操作实验,检验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在课堂上系统地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提醒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恰当地使用控制变量法,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用正确的仪器装置待研究的物质样品及反应试剂,提醒他们要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地观察,记录所有现象及数据,进行综合的整理与分析,做出合理地推断与结论,揭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规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与操作实验,让他们从过程中受到启发,培养他们科学的求知观念。
二、开展探究性的分析活动,发展学生的严谨求知能力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求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与分析,构建师生共同探讨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得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适当地运用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的分析更加具体和全面,进而系统地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信心及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譬如以《金属钠及纳的化合物》中,在学习了纳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请学生思考纳与硫酸铜溶液可能会发生什么反应?提示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猜想,有些学生猜测可能会有金属铜生成,有些学生猜测可能会有氢气产生,在出现了多种猜测结果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活动,实验中观察到有气体出现,也有蓝色沉淀物,但却没有红色的铜,让学生再次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列出化学方程式。这样的探究活动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
三、多途径整合教材之外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材中进行了知识、德育等方面的整合,突出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彰显出了化学的社会价值,故而在教学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借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生的学知范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化学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氮激起化合物的转化》中,讲述了氮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家利用氮的合成物不仅解决了粮食慰藉,并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途径转化成了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指导学生在知识回顾与总结中,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尝试着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使用新教材,就要运用新模式,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转变他们的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加深他们的理解,使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身为高中化学老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负责,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活动,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指导他们获取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观念,使学生真正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思维去审视周围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探索[J]. 皇国春.??成才之路.?2020(11)
[2]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探讨[J]. 吴小霞.??甘肃教育.?2019(10)
[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 孙建军.??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