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上海市 201908
【摘要】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不同诊断方式时的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0年11月,挑选7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分为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实行MRI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正确率。结果 试验组的诊断正确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82.86%,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MRI诊断时,对患者病灶状况诊断正确率更高,相较于CT诊断应用效果更明显,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MRI;CT
腰间盘突出为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腰酸腿痛、肢体僵麻为主,高发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久坐群体当中,并且近年来该病的病发率呈现攀升趋势。如未采取针对疗法,将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诸多困扰。另外在治疗前对病症进行正确诊断十分重要[1]。鉴于目前临床诊断方式较多,其诊断正确率也参差不齐。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MRI以及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2年1月,共计纳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0例,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男、女性人数分别为21例、14例,年龄25~56岁,平均(37.32±1.36)岁;对照组男、女性人数分别为23例、12例,年龄27~55岁,平均(37.26±1.31)岁。比较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经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表现出腰椎板硬、侧弯、肢体湿冷等;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有精神类疾病、意识认知障碍;患有恶性肿瘤;拒绝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患者腰部L3/4~L5/S1进行常规定位平扫,诊断时层厚设置为3mm,层距设置为1mm,平行于患者椎间隙中心线,扫描结束后进行重建,通过工作站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后从而进行观察。
试验组采取MRI诊断,仪器为Sie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诊断过程中选择常规示状面SE序列T1WI成像,横断面T2WI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扫描。
1.3观察指标
观察采用两种诊断方法结束后的诊断正确率,具体以实际数据为准。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处理,诊断准确率以检验、%表示。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诊断正确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82.86%,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诊断准确率对比(,%)
3讨论
.png)
在人体的生理结构当中,脊椎对于人体保持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腰椎结构过度前倾或腰骶椎体承受负荷压力时,容易引起腰肌劳损,使得腰椎下盘部位逐渐出现诸多疾病,主要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2-3]。该病作为日常当中多见的腰椎病症之一。主要因为腰椎间盘退化或外力损伤所致,使得腰椎髓核出现破裂,使得腰椎间盘出现失衡,突出部位压迫到腰部神经从而使得腰腿出现持续疼痛,极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一般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发于青壮年人群,由于此群体工作负荷较重,极易产生腰肌劳损。另外身体右侧的病发率显著小于左侧,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多数人日常习惯偏向用右侧身体发力,使得右侧部位的腰背力量相对较大,肌群也相对发达,对腰椎也腰椎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左侧腰背力量小相对较弱,因此病发风险较高[4]。腰椎间盘突出的发作与负荷压力以及运动频率呈现正相关联系,为了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治疗,在诊断过程中使用更加精准的诊断工具,才能及早发现病灶,以确定病情程度。
在本文研究中,试验组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体为:在进行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首先医师与病患进行沟通,了解其病情以及既往病史后选择诊断工具,应用影像学技术以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依照当前的影像学技术发展,医师可选择的诊断手段相对较多,例如CT、MRI 、X线等,都能够更好地帮助医师增强对患者病灶部位诊断正确率,而我们本次具体选择的是CT和MRI两种。在应用CT诊断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显示腰椎突出部位,看清压迫征象,并且扫描时长较短。但应用此技术的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对患者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另外对于微小的病变区域反应不够灵敏,难以检出,影响最终的检测效果[5]。实施MRI诊断时,病变组织区域可立体清晰的被呈现出来,相对细微的病灶组织亦能够被准确反映在具体影像中,使得最终诊断正确率较高。在临床应用当中,在软组织甄别方面效用高于CT,但在骨组织层面不如CT;另外MRI相较于CT收费较高,对于经济收入较低患者,接受能力较小。因此在选择何种诊断方式时,根据个人病情需求以及诊断方式优劣势进行选择,在提高准确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综上阐述,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MRI诊断时,对患者病灶状况诊断正确率更高,相较于CT诊断应用效果更明显,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愉,蒋敏.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在早期诊断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v.18;No.124(02):139-141+145.
[2]娄玉,汤井芳,员林,等.80kV低剂量及超低剂量CT扫描对青年军人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研究[J].军事医学,2019,000(007):P.555-558.
[3]石向明,王红辉,王辉,等.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中MRI与MSCT的对照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20,026(001):82-85.
[4]刘圆圆,史大鹏,窦社伟,等.MRI平扫结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T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4):119-123.
[5]勾志刚、李新宇、张宏波、吴非龙.CT对腰椎管狭窄的诊断及对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v.18;No.132(1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