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   作者:张志珍
[导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时间、原因和意义的理解,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人生经历的理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这些细节相互交织,历史与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惑和困惑。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复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历史框架,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张志珍    德州市陵城区实验中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时间、原因和意义的理解,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人生经历的理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这些细节相互交织,历史与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惑和困惑。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复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历史框架,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复习;小组合作;实践与实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3-057-01

        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学习的线索和知识点,从而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意义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把各级主题关系用互相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得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空间等建立起关联性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思维导图改善了历史复习课的乏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再现历史思维脉络和轨迹,形成专题记忆;历史思维导图增进学生历史理解和记忆能力甚至是答题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步骤
        第一步,准备一张足够大的纸和尽可能颜色多的笔,一定不能只找蓝色或黑色单一颜色的笔,多种色彩的融合能激发无限的创意。
        第二步,在纸的中央画出(或写出)你所要记忆内容的核心部分,如“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然后,从中心部分用不同色彩划分出你想要的曲线组合(大脑喜欢弯曲的线条),再在线上写下你要记忆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与主题相关的“次主题”按照所属范畴分为蒙古汉国、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元朝的经济、元朝的民族关系5个分支。然后延伸更为细节的要点:如元朝的统治有中央和地方,中央的设置机构和地方机构互相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再比如,元朝的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继而再延伸到其他方面,如元朝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的繁荣兴盛,国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等。
        第三步,思维导图制作完成后,可以找一些和相关内容有关的图片,贴到相应位置,也可以自己直接绘制相关图画,或表示其具体内容或在教科书中的位置,通过线条和图像,充分调动左右脑一起工作,促进全脑学习,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写”与“画”双管齐下,能够使你的画既美观又实用。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
        下面通过“科举制的专题复习”这一案例阐述笔者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复习。
        1.根据课标要求,明确主题关键词相关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指出:“第一,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二,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在画思维导图前,需要明确该专题主题词需要掌握的内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举制”这一专题涉及的朝代包括隋朝、唐朝、北宋、明朝、清朝,涉及内容较广泛,因此事先理清知识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呈现课标要求给各小组成员,各学习小组通过内部讨论得出“隋朝建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北宋发展科举制———明朝僵化科举制———清朝恶化科举制”这一知识脉络。
        2.根据知识脉络,罗列各知识点环节需要掌握的要点。在明确知识脉络后,不要急于下笔画思维导图,应先罗列清楚知识脉络各知识点环节需要掌握的具体历史事实。例如“隋朝建立科举制”这一知识点,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则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知识内容:一是科举制创建的背景;二是科举制的正式创立;三是科举制建立的意义。以此类推,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罗列出唐、北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知识要点。通过这一步骤,学生明确了科举制这一主题下历朝历代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3.根据知识要点,各小组成员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各小组成员明确各知识要点后发散思维,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自主创建思维导图,构建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遇到困难时则可以求助同一小组的学生,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目的。小组各成员都绘画好思维导图后,则进行小组内的展示,各成员通过1分钟的解说,向本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各成员解说完后,各小组自行形成并完善本小组的思维导图。通过解说,学生在不断展示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不断增强历史知识要点的记忆,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4.各小组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完善本组作品后,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解说本组的思维导图,其他小组对该作品自由点评,指出该作品的优缺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点评,从而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效果,同时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根据同学的自我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学生自我完善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创建思维导图时没有提及的内容,例如科举制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一问题,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却是考试最喜欢出现的题型。然而这一类问题在教材里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材料、图片等史料,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材料得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出答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的关键词添加到思维导图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有效促进复习模式的改进和复习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乔君.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18): 233-234.
[2]朱桂红.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3):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