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彦方
云南建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大数据是当代背景下的一种信息资产,与传统可在短时间内捕捉的瞬时数据相比,其具有更强的流程优化力、洞察发现力以及智能决策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既提升了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查看及更新,又显著提升了环保工作的针对性、高效性和实效性,就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应用价值
引言
目前,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大数据的技术优势,生态环保部门要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将环保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环境管理的含义
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是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所谓的处理并不是完全的禁止,而是将污染物的含量通过最有效的手段调节降到最低。目前在我国关于环境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十分深入,对于环境的治理仍然停留在简单地减少污染物、杜绝污染源层面上。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环境治理工作水平,就目前而言,通常从3个角度去进行环境工作的管理:生态环境、绿化环境、大气环境。环境管理需要处理的不仅仅只有污染源,还应当优化生活环境。
2、我国环境管理现状
2.1环境建设管理意识缺乏
人为因素是导致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出现严重污染的主要因素。环境保护意识是民众在生活中异常缺乏的、屡禁不止的乱扔垃圾现象,随意倾倒的废水、污水,大肆使用非环保塑料制品,以及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大肆破坏开采的自然资源,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因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人民对于环境管理意识的缺乏。同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人口增长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方面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也使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去解决这一问题。当下,我国国民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众的文化素质程度与城市发展的速度有明显的偏差,政府环保部门也没有完善的系统化环保管理制度,这都是环保管理工作主观意识缺乏的侧面体现。
2.2环境管理专业性人才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环保意识也在我国民众心中开始扎根,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深入研究与了解环境管理。在我国很多地区,即便有相关的环境污染治理部门的成立,但是在管理以及实际操作方面还有很严重的欠缺。要将环境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是我国目前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尤为稀少,我国对于环保人才的需求难以被满足。同时,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中,真正与环保相关的专业很少,很难培养出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专业人才。而且就环境相关人才的就业情况来说,并不是十分乐观,社会中并没有提供给这些专业人才良好的发展空间,于是有大量的人才选择转行,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环境是一项需要较高技术素养的专业,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对于附加值高以及技术含量高的环保产品进行研发,但是鉴于环境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对于技术性产品的研发,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对造价以及财会知识有一定的涉猎,保证更好地完成环境管理工作。
2.3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欠缺
建设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员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太多的实践工作要求,只需要大体地将特定的数据进行描述或是范围限定,没有什么操作难度,更没有针对性,所以就会出现在实际工作中目的性严重缺乏的现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问题,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并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选择逃避,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3.1以大数据技术构建排污权许可平台
排污权指的是:政府部门将某地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划分成多个排放权并发放给当地生产企业。实际运作中,政府会采用多种方式分发排污权,并搭建能够合法买卖排污权的交易平台。当地生产企业可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和自身利益,合理规划污染治理程度,进而买进或出售排污权。利用上述排污权发放和交易平台搭建的方法,政府能够对当地各类污染源的总排放量进行调控,确保环境污染在可控范围内,从而有效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上述一系列宏观调控行为中,环境自净能力评估、环境容量估算、环境对某类污染物的承载力估算、企业生产相关数据分析、允许排污量分配、环境本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内容,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同时,排污权交易平台具有交易信息查询、排污权信息管理、排污权线上交易、管理许可证管理等多种功能,本质上也是一个完整的大数据系统,能够让政府部门实时掌握当地排污权分配及总量核定信息,便于进行动态管理。
3.2使用大数据技术监控空气污染
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不断深入,现阶段通常采用双层多元监控网络进行空气污染监测,即以标准化监测设备基础搭建第一层监测网络;以低成本的分布式环保传感器为基础搭建第二层监测网络。这样就能够形成以多个标准监测站为基础,数百个小型监测点为分支的多元化空气污染监测网络,实现对目标区域密集且均匀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区域空气质量数据的获取速度与精度。同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监测网络的系统后台,将实时监测数据与区域行政、地形、污染源地图叠加,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使地图信息、监控信息、数据分析信息等多元化数据相融合,形成可视化、动态化的空气污染走势图。环保部门能够直观地发现监测区域的空气质量动态变化趋势,有利于污染源的锁定及相关治理办法的制定。可见,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在空气污染实时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4、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措施
一是树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思维。思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有效治理最为关键的因素。生态环境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相关部门要打破传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创新方法,树立数据全量思维,以足够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数据间关联,寻找数据间规律,发现数据的新价值,以此对生态环境进行判断、决策,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培养生态环境大数据人才。我国很多大学都有大数据相关专业,也培养了不少人才,但力度不够,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的短缺,特别的生态环境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大数据人才相对不足。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以计算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型,根据生态环境大数据所需要的数学、统计学、遥感科学、数据分析专业知识开设课程,培养大数据思维,开展校企合作,提高生态环境大数据人才的应用能力。
结束语
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获取更丰富、更精准、更及时的数据信息,更有利于对环境问题做出最佳的分析,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更有利于环境发展趋势的预判和环境保护方案的制定,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使中国和全世界绿水长流,青山常绿。
参考文献:
[1]姜华,陈胜,杨鹊平,等.生态环境科技进展与“十四五”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29-34.
[2]保继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8):35-36.
[3]杨继伟.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8):21-22.
[4]刘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中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的运用[J].云南化工,2020,47(8):167-169.
[5]姚海燕,田文.探讨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监测中的应用[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20(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