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群
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十八小学 71011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加强重视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变,以提高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借助互联网来搜集一些教学内容的相关视频、图片或者教学背景灯,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现在的教育更加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语文更加感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对于小低年级小学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更多的是展开对学生的识字教学,而相比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师通过单纯的向学生讲解知识内容二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从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出发的基础上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内容时更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既学习到语文知识内容的精髓又能够了解的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处在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对于一切的事物都是感到好奇的,因此,教师也应当抓住他们好奇的这一特点,在展开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时,借助互联网手段,从而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低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内容。以《燕子》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开展为例,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燕子在湖面飞过时的语句时,可以通过教师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来向学生播放一些燕子飞过湖面,尾巴碰到湖面,导致湖面产生一圈又一圈的水波纹,这样学生在经过了清晰直观的观看之后能够对燕子"横掠"湖面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了解,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且直观,在降低了知识理解程度的同时又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二)唤醒学生的美感
语文课不似数学课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反而,语文学科更多的是具有抽象化。
比如说在数学中可能就是简单地两者相加,而在语文中则就会被描述为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完美结合。而如果教师可以在展开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搜集一些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来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文字所描述出来的画面,从而将语文的抽象化可以变得具体化,在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去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黄山奇石》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时,课本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黄山奇石奇在了那里,所展现出来的风景都是通过文字来描述出来的,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对于黄山奇石的奇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印象,尤其是对于没有去过黄山的同学们而言无法想象到黄山的景象。而教师就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先为学生播放一些黄山的景象的视频图片等,再配以一段适合的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黄山的景象,对黄山之奇有一更好地了解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在思考问题时只能够进行片面的思考,对之所付出的感情亦是如此,可能只是对某一件事物感到好奇,或者是在听到一件事时会感到开心,所表达的感情比较单一,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富含情感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时候即使是教师向学生讲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还小,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可能以前没有体会过这种情感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就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无法理解。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梅兰芳蓄须》这一课时,由于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梅兰芳所处的时代不同,而教师如果向学生播放一段梅兰芳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时代是一种怎样的时代,而梅兰芳又是在当时的时代下做出这一选择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这一章节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从而向梅兰芳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开展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过,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信息技术只能够是作为一种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够对其产生依赖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海梅.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05.
[2]马珏.巧借信息技术创设小学语文情境课堂[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13.
[3]韩庆祥.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究[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