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学植入选修课程,锻造语文教改升级链——以泸州地方文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徐 潋
[导读] 以地方文学为阅读文本载体,进入语文科的选修课程。这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作者——作品(文本,即载体)——教师、学生,还有教育专家、文学评论家组合,从而对地方文学教育教学的互动学习。
        徐 潋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646000)
        内容概要:
        以地方文学为阅读文本载体,进入语文科的选修课程。这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作者——作品(文本,即载体)——教师、学生,还有教育专家、文学评论家组合,从而对地方文学教育教学的互动学习。泸州文学主要指以泸州区域性的文学作品,即涉及写泸州的,包括客居泸州的和泸州人写外地的作品,均属于泸州文学范畴。其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爱国爱家乡的教育等,以及在教学上适应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锻造语文教改升级链。
关键词:地方文学  选修课程  语文教改  泸州文学
         
        以地方文学为载体,作为语文科的选修课程。这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作者——作品(文本,即载体)——教师、学生,还有教育专家、文学评论家组合,从而对地方文学教育教学的互动学习,以此在教学上促进语文教改,提升语文素养教育。

一、以研带教,促进课改
        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等;其文化底蕴深厚,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泸州部分现当代作家在川内外,甚至在国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泸州当代儿童文学支撑四川“半边天”的力量,以及泸州的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壮大。
        我对泸州地方文学和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等都有所了解;在2015年4月我所领衔的“泸州本土文学教育工作室”成立,并评为泸州市四级工作室;同时我也开设了地方文学的选修课。我们的《以泸州文学为选修课的实践与研究——以泸州文学为例》课题(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教育学实践教育基地教改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CKGYB1627)的实践与研究,于2019年6月结题。在2017年,我的科研论文《实施本土文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泸州区域文学为例概述其意义》在四川省教科所语文教学论文评选中一等奖,并在《文学教育》(2017年第9期)发表。
        而以地方文学为载体进行文本探究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尤其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几乎是一个空白,因而为了加强语文文本的探究,我们以泸州区域性文学作为载体进行文本探究的实践与研究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语文素养,也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和“握得住乡愁”,同时也适应了当前中国语文中高考的改革。
二、课程研究,推动语文教改
        1、资料来源
        平时注意搜集和整理。我先后搜集到古代的杜甫、李白、苏轼、黄庭坚、杨慎、张船山等写泸州生活的许多诗歌作品,还有宋朝秦观《泸州使君任公墓表》、元朝赵世延的《读书岩记》、《云溪文稿》等古文,以及万慎的对子等;如现代的蔡锷、朱德、章太炎、吴芳吉(《护国岩词》,以及编入当时课本的《婉容词》等)的诗词,矛盾(《秋天的龙马潭》选自《虹》)、陈谟炜(被鲁迅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小说,朱自清(《但恨宵难再得》)、巴金(《伤害》、《在泸县》)、王朝闻(中国当代美学家,《夜泊泸州》)的散文;还有如《杨慎全集》、《云溪文集》、《泸县志》、《古蔺文钞》、《叙永文存》、《合江文存》、《历代名人咏泸州》、《中国酒城泸州楹联》,以及当代的何开四、欧阳江河、炼虹、伍松乔、杨雪、曾平、肖体高、刘盛源、王应槐、冰春等等系列书籍,总体有1000多余册纸质图书(含内刊),还有近2000万字泸州地方文学的电子文档资料。
        这些都是我们泸州宝贵的文学资源。
        由此,我们主要以泸州地方文学作品作为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泸州文学文本的阅读与研究,以及选修课的教学。
2、班级和课程设置
        我们的选修课是一个年级为大单位(30个班),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为主,每个选修课题大概有20节课,所以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我的选修课学生为每班学生自选课题,每期有20-30人,两年有100余名学生参与。
        开设了《泸州作家诗人介绍》《泸州文学简史》《古诗词中的泸州》《红颗酸甜只自知》《泸州古诗词选读》《杨慎在泸诗选》等内容的选修课。我已编著《泸州地方文学经典选读》(包括教学目标、部分教案设计等),可供一般大学一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小学校五六年级的选修课课程。
3、教学方法
        虽然在语文教材的作品在教学中有生存法、知人论世法等众多方法,毕竟许多作品与现代学生都有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感,因而我们邀请本地的作者或文艺评论家以本土文学作品为载体来与学生共同探究文本,这可以说是“零距离”的了。


        还有大部分学生是本地的,所阅读的作品也是关于本地的,所以这样就会有亲切感。同时,如果学生了解作品内容与作者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有分歧,也会得到及时的沟通和理解,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因为,随着高考大纲和试题的变化,以及初中、小学的要求文本阅读量逐步加大;而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难点,然而现在高考中考的现代文阅读文本(包括古诗词鉴赏)的作者没有参加出题,而出题人一般为大学教授、专家和专家型的中学教师,然而教学者为一般语文教师,做题人是高中或初中学生;这三者是在不同的三条线上,怎么把三者归于一个平面,确切地说要把这三者归于一点,只有把作者或研究作品的人(文艺评论家、语文教师)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探究文本(文学作品),从而才能把握阅读文本的内涵。
        针对这种文本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即在于作者——作品(文本,即载体)——教师、学生的结合,或者教育专家、评论家——作品(文本,即载体)——教师、学生结合的互动过程。所以我们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有较强的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及外围的结交能力,甚至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任何中学为了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都应该加强地方文学阅读和教学的教育工作。所有,以地方文学为载体进入中小学的课堂是可行的,也是可靠的;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
三、选修课,锻造教改升级链
         我认为,泸州地方文学进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操作上,在全省,甚至在全国语文教学中都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前瞻性和社会影响力。
        1、教学的创新性。本课程在所有学校均可使用,其中对于中高考来说,文本探究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所以地方文学进入课堂更有利于文本探究的教育教学。如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泸州地方文学资料,其中把冰春的《飞翔的燕子》、曾平的《椅子》等多篇散文、小小说作为文本,设计相关的阅读课文、训练题和月考试题,并去访问冰春、曾平等,了解其作品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进行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三年,我所推荐主研人员的相关论文到省上参评两次获得一等奖。近期在《星星?理论版》、光明日报?光明网、精神文明网等发表研究泸州文学的评论,有的点击量达到了130万多人次。
        2、教育的探索性。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这就不是抽象的说理,而使用地方文学来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也进行了语文文学的教学,也就具有很好的探索性。
        邀请作家、诗人做了名为“情系故园”和“成长需要梦想”的文学讲座,学生得到了文学的熏陶,邀请特级教师老师与学生进行了“李良怀诗词七首”互动式鉴赏教学,效果明显。
又如,川师大教授赵义山的古诗词曲艺术生命力,还有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作家康式昭的《种下民族文化的基因,抵制商品大潮的杂音》等讲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含金量。同时我在提议下,2017年市中语会的年会在泸县五中举行何淑清散文《我的谭先生》的示范课,2018年泸州二中举行曾平小说《城市上空没有鸟》的示范课,本土文学教学有了高点。
        3、教育教学改革的前瞻性。本课程合乎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丰富了中小学的选修课内容。以泸州地方文学作品作为选修课,加强对语文文本的探究和鉴赏具有创新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适应了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具有前瞻性。他们在高2014级2017级的高一、高二两年多时间里,在学校多个班级开设了《古诗词中的泸州》《泸州作家作品介绍》《红颗酸甜只自知》等多项选修课,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在泸留下的一些诗词,如杜甫的《解闷》,以及流寓泸州十余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犹自“梦里江阳荔子丹”,对泸州梦魂萦绕的明代状元杨升庵的作品等,影响深远。
        4、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文学进入到选修课程,可以在所有学校开设,促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接地气,热爱家乡就从地方文学开始。所以地方文学进入课堂更有利于教育教学中文本的探究。我所写的《新时代时域下的地方文学》等散论系列文章,得到了许多国内名家认可,以致旅居国外名家的认同;同时我所编著的《泸州地方古诗文选读》(近20万字,暂名)也即将完成。我领衔的工作室在泸县、合江、龙马潭区、江阳区建立了十二个实验基地学校,已有200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参与,故此社会影响力较大的。
        
        总之,学校开设地方文学选修课,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具有教育意义,从而丰富了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可见,地方文学进入选修课是可行的,也是可靠的,所以地方文学植入选修课程,可以锻造语文教改升级链。
        
        2020年7月
        
                徐 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系中国评协会员,省评协理事、省作协会员、省中语会会员,市中语会副秘书长等。有《半管笛语》等多部专著,各级刊物发表文艺评论、教学论文百余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