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杨敢
[导读] 摘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多年后,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多年后,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几年,我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雾霾,空气污染已引起普遍的公众健康问题。本文对基于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经济学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贸易;经济学
        引言
        世界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协调好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重点。绿色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新趋势,是集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于一体的一种新型贸易模式,是世界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与发展。
        1概述
        绿色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主要是国内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进口。由于中国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具有很大差距,若仅通过国内科学研究来实现技术进步可能存在低效且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就显得更为必要。始于1990年的离岸外包因其绝对的成本优势而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并确立了全球产业转移和重组的趋势,而这又会影响外包国家技术变革方向。社会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深受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新技术可能会减少或取代现有的污染活动,而另一些则可能加剧污染。在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缺乏内源性技术进步的必要能力,许多公司依靠技术进口和简单的模仿来生产产品,而新进口技术却造成更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2环境因素下的经济学分析
        按照国际贸易影响理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产品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分为技术、结构和规模影响。技术影响是研究环境污染机制的基本前提,这些机制使技术影响能够发现国际贸易中逻辑的形成。因此,以技术影响为基础的贸易出口商分析导致出现“生产中的环境污染产品”的两个条件:第一,污染工业被运往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绕过环境管制和条例,污染工业或企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清洁商品返回本国,充当国际贸易流动。还有部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通过放宽环境治理和监管标准,将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和高度污染产业引入本国,满足了经济增长的要求。第二,西方出口具有侵入性和资源密集型商品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欠发达国家和区域的资源相对较少,为了加强其经济,它们必须向发达国家出口资源密集型商品,以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而发达国家只选择其商品或商品的某一部分,并限制出口国的污染部分。因此,可以把这些商品称为停滞不前的商品。不充分考虑生态成本的原材料生产成本和包含生态成本的原材料生产成本在国际范围内分类的话,包含生态成本的原材料生产成本会更高。当成本相等时,不考虑生态成本的原材料供应大大超过与生态成本相关的成本。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的自然扩展是通过自由贸易进行的,有必要考虑到自由贸易的出口无法实现,商品生产者在自由贸易后以国内价格上涨的价格上升到国际价格,商品需求将继续下降,商品出口将继续增加,商品生产将继续增加,国际贸易将继续增长。如果没有适当的生态系统管理举措,原材料规模的增加将增加该行业的污染,从而导致社会效益的下降。2010年,加拿大与美国合作实现了1123亿美元的国际贸易利润,污染管理局的费用为481亿美元,环境恶化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为789亿美元。出口国因环境退化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远远高于国际贸易增长带来的社会效益。
        3中国推动绿色贸易发展的措施建议
        3.1科学促进各区域发展绿色贸易
        近年来,虽然各省市绿色贸易进出口额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各省市发展绿色贸易的条件不同,导致各省市绿色贸易增长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继续推进绿色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采用不同的的政策和措施,在积极促进发展情况好的地区的基础上,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关注发展落后的省市,缩小区域间差距,处理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绿色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2改善产业和贸易结构,鼓励发展环保产业
        随着绿色贸易的发展,初级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在逐渐减小,技术落后或者污染严重的产业在贸易价格上具有的比较优势也随着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而减弱或消失,因此,中国一是要积极改善产业结构,特别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服务业,提倡“清洁生产”,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优化进出口市场结构,扩大绿色产品出口;二是要推行绿色消费,限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的进口;三是要完善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或者融资优惠来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4基于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协调策略
        4.1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符合当地环境发展的税收制度,这样能够给生产部门降低一定的成本,提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加强国际贸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存在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国际贸易发展的环境下“谁污染,谁负责”的理念,无论是产品的制造者还是消费者,只要违背生态环境就应该负责到底,承担相应的治理成本。从污染的制造者出发,通过一些资金的补助,提高对生产者环境污染的保护意识,积极地参与环保生产的过程之中,引导其他生产商进行示范性生产,并且要积极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之中。
        4.2多边协调和平等合作
        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平等互助合作是协调环境问题和贸易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发达国家也要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等的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以平等互助的交流模式,将能力和责任作为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的交流环境下,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态环境现状,有针对性地展开合作,作为发达国家,应该树立大国的担当,需要提升合作的方向和力度,禁止采用违背生态环境保护的手段,来获取产品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特别是一些高质量低消耗的产品。同时也要禁止采用开放的生态环境对策,利用不良的经济手段来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比如货币的贬值,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态的成本问题,因此会对环境造成莫大的伤害和污染。对于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也要采取相应的禁止措施,比如不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政治借口,进行贸易的限制和制裁。与此同时,联合国等相关的国家应积极地化解环境问题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实施多边协调的措施和战略,以达到平衡各个国家生态问题上的冲突和交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很好地保护,因此可以实现发达国家在保障多边贸易形成的基础上,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浪潮的带领下,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但是环境治理的问题也需要提上日程,明确好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和统一。
        结束语
        中国的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中国可以通过复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快速改善。从纯粹依赖技术进口的角度来看,当然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实现自我创新。一方面,中国必须适当地指导和监督出口企业,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减少对这些企业的优惠环境政策,以鼓励它们从发达国家进口,这将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桃.关于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分析[J].南国博览,2019(02):95-96.
        [2]刘朔涛.环境治理的财政政策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3]乌冉冉.中国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D].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7.
        [4]商亮.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与绿色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5]张爱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