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
湖北省来凤县翔凤镇活水小学 445700
摘要: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的教材也都是以一篇篇可阅读的篇章为基础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只要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更要让阅读成为习惯。本文将从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有效性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急需形成教师乐于阅读教学,学生悦于阅读学习的情景。阅读是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但也正是由于此它容易被忽视。对于阅读的学习同时还承载着诸如词语、语法等相关的配套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是很好的提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强重视,推动阅读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方向,对教学目标的明确,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对阅读中基础能力的培养,比如基本字词的发音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这过程中会涉及许多阅读方式,类似大声诵读,默读等,但是针对不同小学年龄段的小学生,阅读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就拿默读来说,对于低学段的小学学生的要求是了解什么是默读,知道默读的方式,对于高学段的学生要求是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一般要求每分钟三百字左右;但是对于我们中学段的阅读来说则难度适中,要做好过度工作,初步掌握默读的一些技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中学段学生的默读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了解,也不能过分深入的要求,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学习,有充分的锻炼相应能力的时间,便于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也有助于阅读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也应该清楚,阅读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一项能力,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的教学。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张,带领学生对不同文本进行不同方式,不同侧重点的阅读。比如:诗歌类文章采用朗读法,因为诗歌的文章较为精短,但是情感丰富,在朗读的过程中朗朗上口,而且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说明文一般用幻灯片演示的方式辅助阅读,因为说明文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理解,通过一些图片以及音视频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即便是相同文体的文章,表达对象不同,也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对于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分段阅读的方式,对于每一段内容,学生从中发现人物的特点,最后将每段的人物形象进行画像结合,就能够对整个人物形象有个全面的掌握,对于记述事情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文章的阅读,从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感受故事情节,观察事情发展,多角度的揭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丰富阅读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普适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非常少,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则是非常多的,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师应该仔细筛选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将具有普适性的,难度适合于所有中学段学生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少一些独创性。
比如,针对一些有地域特色的文章,就不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会导致有过当地生活经验的学生,阅读是更能很好的理解,而缺少相关经验和见识的学生读起来产生困扰,影响课堂的整体进度,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加了其他因素的困扰,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每个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了解经历,或者都不太了解的这样的内容,保证阅读教学的普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阅读教学中来,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收获。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于一些个别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难度有所提升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有问题在课后询问老师,保障教学的整体进度不受影响。
四、进行阅读成果评价
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是一个比较虚拟的东西,教师无法直接去评价阅读水平是否达标,因此需要增设阅读成果评价的环节,通过学生撰写阅读笔记,进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后小组讨论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阅读成果是否显著,将衡量阅读的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比如在《蟋蟀的住宅》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想象中的蟋蟀和蟋蟀的住宅,用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在纸上展示出来,再去阅读这篇文章,在阅读之后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之前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画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对比,就可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是不是有收获,是不是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所读到的内容和组内成员进行分享,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和更正,这样可以对阅读效果进行考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学生读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对学生阅读后形成的错误观点也能进行纠正,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和复盘,大大提升阅读的效果。
五、家校结合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除了在校的学习时间,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中的,而且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靠在学校的教学时间是很难养成的,小学时期的学生都多多少少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也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监督,那么将会更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课上教师讲解了默读的阅读方式,那么在家中,父母就可以为孩子找一篇长度适中、难度适中的文章,让孩子利用教师新教的默读技巧完成默读,家长在旁边陪伴孩子一起默读,观察孩子的专注度,阅读速度等,在阅读结束后,可以让孩子为自己讲述阅读后的收获,文章的内容,来检验孩子的阅读成果,并且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汇报孩子的掌握情况,或者对于孩子在默读过程中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速度过慢等问题,和教师进行反映,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尽快的掌握阅读知识和提升阅读能力。
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学生主动的配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去不断提升。希望笔者提出的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促进阅读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明江,高乃松.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郭福根.阅读有效教学:目标·课型·文体·策略「M].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