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2月   作者:李长辉
[导读] 科学思维的教学比科学知识的直接授予更重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要学会科学的思维,然后才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思维决定学生科学发展的高度,科学知识奠定学生科学发展的宽度。我们不能说哪个更好,但是,我们既要给学生思维,又要给学生知识,让他们两只脚走路。本文着重科学思维训练,从多方面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培养。

李长辉    青川县乔庄镇中心小学校  628100
【摘要】科学思维的教学比科学知识的直接授予更重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要学会科学的思维,然后才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思维决定学生科学发展的高度,科学知识奠定学生科学发展的宽度。我们不能说哪个更好,但是,我们既要给学生思维,又要给学生知识,让他们两只脚走路。本文着重科学思维训练,从多方面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思维;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ISSN1672-1128 (2021)02-142-01

        《科学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著名教育学家斯腾伯格有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可见,缺少了思维参与的探究,是盲目的;离开了思维参与的活动,更是浅薄的。
        一、巧设悬念——激“活”思维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说过:“科学始于好奇”。思维是自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方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思维才能“活”起来,探究才能“活”起来。教学从矛盾中开始,在争议中进行,以有效解决冲突而结束。教学时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既有勤于发展学:生思维,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杠杆》结束前,提出发散性问题:父子俩体重不同,假如到公园去玩,怎么玩跳跳板?使学生从中进一步了解到杠杆三个作用点的关系,强化杠杆的作用。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思维动力的有效方法。
        一、妙设障碍——激“趣”思维
        学生实验井然有序,但认知过程显得平缓,缺少足够的生气和“惊心动魄”的激情。这时教师应在这平缓之处,妙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趣”起来。学习《蜗牛》一课,研究蜗牛等动物特征后,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实验。许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了蜗牛的秘密:那身体下面小粒的东西是脚,那粘糊糊的是排泄物,大触角有眼的作用,小触角有鼻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学生很喜欢的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由于提供的材料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挖掘了学生思维潜能。真可谓:“行虽微而旨趣远”。
        三、善用迁移——激“变”思维
        科学教材编排先后有序,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同一单元课文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相关联系,有一定联系的整体。


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以运用教一篇带一篇的联系法,把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移植”到科学课中来,做到常式中求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实行迁移,使课课相连、环环相扣;既是旧知识的暂时终结,又是新知识探索的开始;有瞻前顾后的衔接作用,新旧联系的过渡作用,使学生思维“变”起来。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在学生做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唐,教师再设计一个实验:先用一个完好的杯子倒扣住乒乓球,再竖直往下压入水中,然后问学生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位置?由于吊起了学生的胃口,突破障碍,探测了问题的真谛,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探索。
        四、挑起冲突——激“动”思维
        讨论是思维的撞击,有利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但又要善于相机点拨,铺路搭桥,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探究氛围。教师要提供实验失败成因的探究机会。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师提供三个形状大小、粗细不同的瓶子,里面装上不同体积的水,然后让学生说说三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如果不一样你认为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每个学生都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引起了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到底谁说得对呢?”当学生们迫切想知道而又难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时,教师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水的多少呢?”探究活动由此展开。问题虽是教师提出来的,却自然转化为学生的探究需要,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五、促发体验——激“乐”思维
        在通达处,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开启思维,体验升华。如《睛天、雨天和阴天》一课设计谜语教学:“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却不见。请打一自然现象(雨)。”“小珍珠,真可爱,只能看,不能戴。(露珠)”……经过出谜语,猜谜底,析谜面,观察当天天气,再画图记录。教师看到学生的兴致来了,便因势利导提出要求:请画一个星期的睛天、雨天和阴天的气象图,学生明白了事理、产生了乐趣,思维在乐中,积极动起来。《各种各样的叶》中的“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教学时,先可提问:“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去捡?”再引导学生阅读、观察、交流。用“捡”字去强化“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思想,从“统计记录”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价值观的引导,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渗入学生心田,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的目的。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落叶、制作小杆秤、寻找空气的应用等活动,这样他们也就自然乐于去做了。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科学探究与思维同步”教学是唤醒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教师在钻研教材、制定教案、课前准备等环节上花大气力,在优化教学目标、方法、手段上下苦功夫,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中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把握整体,内外贯通,引发思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志刚.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5).
[2]马斌.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8(25):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