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
四川省仪陇新政初级中学校 637641
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充满个性的板块,教师需要做到理解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全新的创造性联想,并尊重他们各自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个性化阅读是对语文教学颇具有启发性的,教师通过个性化阅读,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推动学生做好语文的知识储备,对基础运用和写作都会有明显助益。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个性化阅读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
引言
个性化阅读作为展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促进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彰显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个性的重要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上有其存在的价值,其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之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得到个性化阅读体验。在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之上,教师需要寻找到能够有效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立足于语文阅读教学重难点来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与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让整个阅读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而学生也能在这种教学课堂之上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除此之外,在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之上,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身看法与观点,并且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方式来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实施,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有效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阅读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尽情展示、彰显个性。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活动环节的设计应由浅入深,从梳理内容到自我表达,再到加工创新,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参与者。
(二)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传统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述为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入手,以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为主,从而向学生展示不一样的初中语文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对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很多教学方法都较为适用。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包含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从而不但方便了教师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更增强了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魅力的感受,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三)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既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又要突破文本的局限,敢于质疑,敢于发声,把自己独特见解说出来,不拘泥与教师的解读。这种见解的阐述或许并不全面,但这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所得到的认知,阐述之后必然会在讨论辩论中得到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解读,这种“形成认识——提出质疑——合理讨论——产生新认识”的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创新思维展现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阅读素养的最佳路径。
(四)巧设问题进行阅读,促使学生进行探究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问题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以问促学,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习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有效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要基于个性化视角来创新语文阅读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同时产生个性化感受,从而有效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以忠.试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1):7.
[2]辛小会.基于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19(27):155-156.
[3]万成.试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