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华
浙江省江山市新塘边小学 浙江 江山 324100
摘要:数学一直是高深的代名词,不少小学生在谈论到数学学习的时候都眉头紧锁。这主要是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缺乏数学思维的引导,致使数学学习的效果差。数学知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特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可以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巧妙的组合,进而降低学习难度。在小学中段时期,数学思维的建立对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很重要,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身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教学;数学思维
数学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小到物品的买卖,大到高深的物理计算,都离不开数学的运用。小学中段的数学教育对于教师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于解除数学不久的小学生来说却相当困难。在小学的数学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思维的构建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将多种数学思维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逐渐形成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
一、数学思维联系生活,加强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普遍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应只注重对数学公式、相关定义的讲解,更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让学生主动思考,开动脑筋,而不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遇到数学问题只会套用公式,没有自己的见解,碰到深奥的问题时,没有解题思路,无从下手,长此以往会不断消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耐心,最后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将生活中的乐趣带入到数学学习中,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不是只知学,不会用,变成“书呆子”式的学习机器。比如: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在讲解像“2乘2”、“3乘3”这样的乘法计算方法时,许多学生对于刚刚接触的乘法会感到难以理解,不知如何运用,这时老师就可以将数学思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列举学生身边的例子,将学生日常生活了解的生物、物品等带入到数学的计算过程中,像通过摆放铅笔、橡皮这种学生身边的文具来体现数学计算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让每位同学都可以亲自动手验证,得出结果。这样既降低了小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可和兴趣,更能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运用数学转化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数学的转化思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考方法,转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问题由困难转化成容易,由复杂化简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会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这种转化不仅会方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会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比如: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的长跑比赛,甲的跑步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两人同时从起点开始起跑。乙因为速度慢,所以不停奔跑。而甲速度快,在跑了一段距离后,便停下来休息,当甲再次开跑时,乙已经比甲多跑了500米的距离,甲这时不停地奔跑,不敢在停下来休息。但是在乙到达终点的时候,甲依然还差200米没有到达终点。问甲在休息的时候乙奔跑的距离是多少。在面对这种路程问题时,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答。这时数学老师就可以通过数学转化的思维,将学生并不认识的甲和乙,转化成学生们都熟悉并喜爱的乌龟和兔子,让这道陌生的数学路程计算问题变成学生们都知道的龟兔赛跑问题。而在解题时,老师可以让小兔子在跑步过程中不睡觉,那么当乌龟在到达终点的时候,小兔子已经跑完了2*1000=2000米,但是如果小兔子在途中睡觉的话就只能跑1000-200=800米,少了2000-800=1200米,而这1200米正是小兔子因为睡觉落下的距离,所以,乌龟在小兔子睡觉的时候坚持的奔跑了1200/2=600米。这样经过数学思维的转化不仅将复杂问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注意力,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增加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加深学生理解
数字和图形是数学知识中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总是难以理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要点。而数形结合思维就是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融合,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进而实现优化解题的目的。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讲解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会将长方体分解成六个长方形,分别计算面积,最后相加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直接地观察察到长方体表面的组合过程,进而无法理解计算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数形结合的思维应用到教学中,在备课期间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视频资料,并亲自动手裁剪一个长方体以便在讲课时实际操作。在课堂上,在老师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方体的拆解和组装过程,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还可以将自己裁剪的长方体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自己制作长方体,锻炼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让数形结合思维渗入到数学教育中,这种数字与图相结合的思维不仅可以简化数学问题,还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解题方向,打好数学基础。
结束语:当今时代迅速发展,小学教师的数学思维更应与时俱进,数学老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运用转化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思维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思维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吉耀明.浅谈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J].小学生(下旬刊),2020(07):43.
[2]王晓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21.
[3]丁娟.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浅谈[J].读写算,2020(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