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偏差、统计人员专业知识不专业、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范围狭窄、统计手段落后。接着文章解析了影响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劳动工资 劳动统计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统计是“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多点少点无所谓。
1.2 劳动统计人员专业知识不专业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按照以前的报表统计数据上报,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据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帐,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1.4 统计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单一,只关心统计结果,不注重统计分析
在日常的统计工作中,统计系统收集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各个对口部门逐级上报,实行定期报表和各种临时报表制度,由于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信息包含内容有限,导致信息范围狭窄,信息统计渠道单一,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而往往忽视对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没有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作为管理的帮手作用。
1.5 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由于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自动化水平较低,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报表制度,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有限,因此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比较落后。
2 影响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 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办事人员兼职。各基层的办事人员工资普遍偏低,这样就更加挫败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都是等、靠心理,所以普遍都存在报表等到最后期限才上报。由于时间紧,统计量大,为了按时统计上报,统计数据难免有差错,统计数据已不能够完全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
2.2 基层统计工作估计多,数据少
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
3 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和想法
3.1 领导重视
各级领导既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同时也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工作正常开展。
3.2 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可能的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要强,一般理论知识要讲精、具体操作要讲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3.3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如何提高劳资统计人员素质呢?一是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二是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三是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
3.4 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从基层的统计抓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做法:一是严格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二是规范基层报表制度,落实责任。三是抓原始记录,建立制度并加以落实。
3.5 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
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在日常统计工作过程中,对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和法制检验等一系列检验手段,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体系。
3.6 理顺统计渠道,提高统计结果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统计追求的是“结果”,但应该更注重于“过程”,统计工作要做到超前预测、系统分析,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真正理顺了统计渠道,不断强化统计工作的预测功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为单位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同时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劳动工资统计,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通过以上做法,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了;人员经过培训,专业素质得以提高,报表质量提高,数据更准确了。劳动工资统计不仅在人工成本分析上要依靠它,而且它也是单位制定有竞争力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党伟:如何作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服务,铁道统计2004,(4)。
[2] 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6)。
[3] 阎艳芬:对提高企业劳动统计质量的思考,铁道统计2003,(3)。
[4] 杨德华:建筑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中国高新技术,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