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 毛华成
[导读]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关系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由于问题复杂且任务繁重
        毛华成
        吉安市永丰生态环境局  江西省  331500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关系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由于问题复杂且任务繁重,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开展高质量的防治和预防工作,引导社会大众积极的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从源头、过程、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强化治理效果,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1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1农药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高效、低用量农药得到普及,高毒、高残留农药逐步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农药销售量呈逐步递减趋势,但是农药更新换代步伐较慢,农药的利用率仅为10%-20%,而80%-90%则流失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污染范围极大且易扩散,生态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仍是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
        1.2化肥连年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以氮肥为例,其平均利用率仅为35%。过量施用的化肥除了以氨和氮氧化物形态进入空气中外,其余都会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和土壤。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中鱼、虾等生物死亡,使水变黑发臭;土壤结构和特性发生改变,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此外,重金属成分不断在土壤中积累,并在农作物中积聚,危害人体健康。
        1.3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环保建设进程中,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较为常见。究其发生原因,一是秸秆不合理利用,随意焚烧或废弃,产生浓烟严重污染大气。二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增加,畜禽养殖的粪便排放和处理不规范,对地下水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三是随着地膜的连年使用,人工清除率较低,造成大量碎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既影响耕作,又破坏了耕作层结构,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2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非点源性的污染,即NSP,主要指在农业领域的日常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与其他类型的污染物,由于降水或者农业灌溉等作用,经由农田的地表径流、壤中流或者地下渗漏以及农田排水等渠道,进入水体进而产生了地表与地下水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属于目前最关键以及最广泛分布的一种非点源性的污染系统。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早已变成世界范围内水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之一。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在产生、迁移以及转化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各类污染物由土壤圈朝其他圈层扩散,特别是水圈的扩散过程。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覆盖范围较广、随机性相对较强、主因相对复杂等特点,并且潜伏周期较长,所以研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难度较大。
        
        3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3.1从源头进行治理与控制
        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时,应当从源头着手,最大程度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考虑到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氮磷肥的使用总量,应当研究制定出满足于农业生产需求,并且能够承受的最佳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氮磷肥过量使用而导致农作物出现利用流失等问题。按照各个地区农业耕地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情况,应加强研究以及推广农作物的轮作制度,或者选择替代性的绿色肥料,最大程度上控制面源污染物。与此同时,还应当严格控制管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集中收集污水,随后利用现代化的生物滤池进行处理,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2过程阻断和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氮与磷在进入水体之后,会使藻类快速繁殖,导致水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面源污染物中的氮磷在传输之后会进入水体。所以,可以在传输的过程中阻断以及拦截养分,以此来防治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沟渠、自然沟渠或者生态潜坝、池塘等,能够有效阻断以及拦截面源污染物。沟渠基于土壤以及植物具备的吸附作用,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降解作用进而拦截以及阻断养分。而生态丁型潜坝能够利用丁型潜坝系统中的基质产生吸附作用或者植物产生的吸收作用来阻断以及拦截面源污染物。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揭棚期种植、间隙种植作物、科学规划等途径阻断养分传输。此外,应针对地形进行微调整,合理布局种植空间,按照种植环境条件来明确土地的具体利用方式等,以此达到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3.3养分的有效回收利用
        带有氮磷等面源污染物的生活与工业污水,在进行相应的处理作业之后,可再次加以利用。例如,对于沟渠中拦截的污水以及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等应当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随后将处理后的水应用到农业种植灌溉、水稻田或者小型人工湿地建设等各个方面,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面源污染,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例如:在镇江的古运河便是利用建设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氮磷等面源污染物的净化处理,随后将其中的养分进行再回收以及再利用。为了确保面源污染的最终防治效果,应当充分考虑区域内的环境与水质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治理面源污染。在针对基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人工湿地主要通过人工建设以及控制的方式,把污水运用到湿地建设的过程中,同时充分结合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因素,最大程度的去除掉污水中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从而完成有效的污水净化处理作业,以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空间以及营养。在配置基质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在建设人工湿地的过程中,所用基质主要分为天然材料、工业副产品以及人造材料等,其中天然材料主要分为石灰石、砂石与土壤等;而工业副产品中主要包括钢渣以及煤灰渣等;剩余的人造材料主要是聚合体,需要科学配置上述的各种基质,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
        3.4增强环境管理力度
        开展防治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做好源头防治、过程拦截、养分利用,还应当加大环境管理力度,最大程度的确保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在经济层面,当利用浮床植物或者修复植物的时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具备较强净化能力的高品质经济作物,这样不但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面源污染现象,还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基于政治层面,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与手段,针对各种危害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进行严厉惩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能力,确保各项治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还应当利用广播、网络以及宣传册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公众能够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引导以及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3.5优化种植结构,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将自然生态和农业发展相结合,推行绿色种植,综合利用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防治害虫,进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倡农业科技创新,利用“一喷三防”、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农业面源污染制约了我国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期目标,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增强农业环保意识,从而保证生态农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迪,罗诗峰,樊昊.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控措施[J].河南农业,2019(1):17+35.
        [2]武淑霞,刘宏斌,刘申,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5):23-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