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预习作业的布置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周艳杰
[导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周艳杰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额如乡中心小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的我们在布置预习时,总是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其实这样预习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几年来,我对预习作业的布置有这样几个做法:
        一、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前,我让学生回家看钟表,感受1秒钟有多长?你1秒钟都能干点儿什么?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对秒这样抽象的概念并不了解,所以他一定会去向家长请教这样的问题。家长会告诉孩子,在钟表面上,最长的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学生一定会带着这种获取了新知的喜悦,继续观察钟面。这样学生就能初步感受一秒中的长短了。于是,他就会带着这种兴奋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另一个作业,尝试在1秒钟能做些什么?这样在新知的探究中,节省了感知1秒钟长短的这块时间,另外也逐渐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提高预习的可操作性。
        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我采用圈、画、做的方法。学生在通读课本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动手做一做。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

例如预习《垂直与平行》一节时,我让学生回家通读这部分内容,画、圈概念。并在桌子上任意摆两支筷子,看看你摆了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上课时,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我除了让学生汇报他们所画的概念以外,还让他们把课下摆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关系画在白纸上。有了在家摆筷子的基础,学生此时会积极主动地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他们的不同画法。我在学生中间巡视时发现学生每个人都画出了至少四种情况。还有的同学把自已画的线旁边标上了平行或垂直。于是我给他们出了几组不同关系的两条直线,让学生进行判断。以检验他们对概念的理性认识。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后,都积极主动的汇报。这样就减少了课堂上因通过摆小棒来确定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提供了时间上的前提。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分类上来,从而透彻地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分类的平台,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节时。我提前安排预习,了解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怎样用实例说明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通过预习,上课时学生们就能准确地用实例说明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提高教学效率。可喜的是,学生们又同时探讨出,商不变的性质不仅仅应用在整倍数范围内,还应用在更广泛的数学领域,为后面学习小数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约分等知识的学习都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才算准确地将商不变的性质分析透彻。课后我又安排一个预习内容:想一想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这样又为下节课学习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我想这样设计,有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学生很容易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连续性。
        通过预习,学生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就愿意上数学课。当课上老师提问他回答对了时,他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会促使他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精心的布置预习作业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预习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