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辰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万达小学 063000
摘要: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润滑剂和催化剂的效用,能赋予数学课程很强的情趣和人文气息。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标准有所变化,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融合,揭示数学文化底蕴,为学生创设欢愉、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免课堂相对枯燥和呆板,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融入与渗透
数学文化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形成、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运用能力等,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所学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目前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与渗透数学文化,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表现为:一方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数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小学生从心理上抵触数学课程,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若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能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还能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1]。另一方面,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教育事业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各学科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既要注重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而数学文化的渗透能进一步充实与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
第一,渗透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数学思维有很多,如转化、演变、模型、归纳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实际,适当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及体悟数学文化,将这些思想当成鞭策自己的动力。例如:讲述“圆的周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对π值进行客观感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在多次反复尝试后可能只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3倍多”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祖冲之的故事,向学生介绍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过程,让学生对祖冲之的数学精神进行了解,进而强化对数学文化精神的领悟。
第二,巧用数学史料。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与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必须要巧妙利用数学史。这是因为教材中涉及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以及数学典故的介绍,教师在具体讲述环节可以借助数学史展开教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发展历程,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2]。
例如:针对“质数”知识点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质数的含义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埃拉托斯特尼寻找质数的方法,并进行探讨和验证,即:出示1~100的表格,按照埃拉托斯特尼提出的方法先划掉1,然后划掉除2之外的所有2的倍数,再划掉所有3、5、7的倍数但除3、5、7外,这样能找到质数。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课堂的探究性。
第三,引入数学名题。数学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答基本都是与伟大的数学家有关,将其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提供生动有趣的人文背景,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例如:祖冲之利用“割圆术”的方法来精确圆周率,使其精确至小数点的后七位;我国对负数的使用比欧洲至少早一千多年。由于名人或历史是对数学文化价值的重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数学名题,向学生介绍历史文化,让学生知晓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3]。例如:针对“负数”知识点教学,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负数的定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案例:负数在建筑中可以表示地下部分,在海拔高度中可以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在温度中可以表示零下温度等,以便学生深入理解复述的定义及概念。当然在学生深层次理解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简单易懂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记忆,如:为每位学生发放2颗糖果,若自己的吃完了还想吃,可以找同桌借一颗,而欠了别人的糖果就是负数。
第四,挖掘生活素材。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数学来源于且应用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或看到很多生活信息,如形与体的运用、购物中对数的运算、统计等,这些都无不体现出数学文化的特征,对学生数学体验的强化和数学知识的运用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生活素材,有机联系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文化,最大限度发挥出数学的应用功效[4]。例如:讲授“圆柱与圆锥”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故事—草原上的蒙古包,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蒙古包的视频或图片,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会,与学生一同探讨蒙古包容积的计算方法,进而导出“体积”的计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着,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圆锥和圆柱?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会回答“沙堆”“柱子”“圣诞树”“易拉罐”等,从而直观感知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准确掌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获得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言之,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立足实际,积极渗透数学思想,巧用数学史料,恰当引入数学名题,深入挖掘生活素材,进而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黎智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0):14.
[2]刘远进.初探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J].速读(下旬),2020,(1):216.
[3]尹春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25):67-68.
[4]张玉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2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