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1/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上   作者:姚桂枝1 陈果2
[导读]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应当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开设科学科目的根本目的,也是进行科学学习的基本方式。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特点,结合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对“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中心小学1  姚桂枝1  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2  陈果2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应当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开设科学科目的根本目的,也是进行科学学习的基本方式。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特点,结合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对“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践;案例分析
        一 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综述
        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问题、探究、解释、实践、评价五个要素。该模式核心思想是倡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行知识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将五要素划分为三个环节具体实施,分别是情景创设与问题提出环节、探究与实践环节、分析解释环节,其中评价因素贯穿整个课堂。学生需要不断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吸收信息,并且总结经验,最终会形成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一直持续到问题被解决为止,则代表学习完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以问题情景导入为起点,通过探寻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提出相应的情景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探究为核心,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解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并且通过实践去检验探究结果,至于评价环节,则是贯穿整个课堂,对学生每一个环节的表现,都要给予科学的评价。该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

        二 举例分析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转变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第二,教师需要考量学生知识水平,结合现有知识储备进行创设问题提出;第三,在情景创设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制造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第四,在课堂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亮点,要给予及时的认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给予及时的纠正。
        下面以科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进行“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第一环节——情景创设与问题提出
        情景创设和问题提出: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时,可以将厨房当中用到的切菜板,菜刀和包菜带入课堂当中,在正式进行课程讲授之前,先给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在切菜过程当中的声音”,然后老师拿着菜刀在切菜板上进行切包菜,同学们,在切菜过程中会听到切菜声,菜刀撞击菜板的声音,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老师刚刚在切菜过程中,菜刀和包菜有相互摩擦,发出了沙沙的声响,菜刀和菜板碰撞时发出了当当的声响,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摩擦还是碰撞?还是其他的原因导致声音产生呢?”
        评价:这个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实际,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对于课堂而言,内容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进行问题提出时也制造了冲突,学生听到声音有两种产生原因,一种是相互摩擦,一种是相互碰撞,而后提出问题,声音是由摩擦产生,还是有碰撞产生,还是其他原因呢?进而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动力和欲望。
        (二)第二环节——探究与实践
        在探究环实践环节,教师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发给各组同学,不同小组的实验器材可以不相同。假设分为了四个小组各组实验器材分配如下:
        A:音叉、水;B:三角铁、水;C:吉他;D:小鼓和芝麻粒。各组同学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独立进行实验探究,并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
        A组同学可能会将音叉放在水中进行敲打,发现水花飞溅,当停止敲击音叉时,发现水花停止飞溅,于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B:组同学可能用两个三角铁相互碰撞,发现碰撞时有声音,不碰撞时没有声音,并且用一杯水向另一杯水进行注入时,发现水和水相互碰撞,有声音当碰撞结束,声音停止,于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产生。
        C:组同学在拨动吉他的弦时,发现吉他弦振动时有声音发出,不震动时声音停止,于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D:组同学先对小姑进行敲击,发现敲击时有声音产生,不敲击时没有声音产生,于是初步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产生的,于是考虑到还有芝麻粒没有用到,同学又将芝麻粒放在鼓面上进行敲击,鼓面发现声音产生时,芝麻粒在鼓面上下振动,于是综合分析得出声音物体振动产生。
        评价:本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时,有注意器材的区分,使得学生在进行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环节——分析与解释
        解析环节教师应当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小组所得的结论,并说明为什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相互辩论,从而增加学生对探究结果的理性思考。在学生进行充分辩论之后,教师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例如,音叉在水中,敲击时水花四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导致水花四溅;三角铁在相互碰撞时发出声音,手是不是会感到酥麻?这是因为碰撞时,三角铁的表面在震动,导致手有酥麻的感觉;一杯水倒向另一杯水的时候,也是因为水和水相互碰撞,水的表面在振动,产生的声音;琴弦拨动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琴弦在振动产生声音,敲击鼓面也会发现芝麻粒在鼓面上震动;其实同学们说声音是由摩擦产生,振动产生碰撞产生都对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声音应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结束语
        通过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进行实践教学层面的研讨,其以学生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为组织、引导、促进者。每一节科学课堂都以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丰富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志伟.指向“科学探究”素养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以沪教版第四章“燃烧的条件”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9):36.
[2]何丹丹.在青少年科技研学教育活动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家庭科技,2020(07):39-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