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振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五中学 362500
【摘要】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市场中的各种竞争都出现了日益激烈的趋势,使得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教育事业不断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环境中,小学生也开始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这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市场中的各种竞争都出现了日益激烈的趋势,使得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教育事业不断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环境中,小学生也开始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这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1)部分农村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门副科,认为只要抓好语、数、外,学校教育就成功;有的学校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匆匆设立,又草草收兵;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心理健康课。(2)部分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学不学都无关紧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样可以考上大学;有的教师只把它简单地当成一种假想,而未能认识到其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学习理论敷衍了事,学完则束之高阁,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2.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都是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中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方式方法,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区别。如果仅仅凭个人热情而缺少一种科学的精神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这项工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解决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转换观念。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或者是普通教师经过心理课程培训发展来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对某些理论认识不深刻。学校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同时对正在从事该方面工作的教师进行更加系统的心理学培训。
教师也应当抛下面子,多向专业人员咨询学习,真正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心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一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要以承担国家、省级心理课题为基础,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探索形成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治。四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谈话法、咨询面谈、角色扮演等。3.重视学生年龄、性别、性格的个体差异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进而每个学生都有很明显的差异性,虽然小学生成长阶段有相似的特征,但每个小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过程。另外,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发展条件也大不相同,从而在心理层面就会体现出不同。因此,在实际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对每个小学生心理差异有足够的尊重,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在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结合当今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此为出发点,进而在学校内进行常规教育的强化和优化工作,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心理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特征和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和合理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最后,在实际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实际需求和渴望,进而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其自立性、自觉性、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集体意识。
4.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