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诚
绿春县大水沟中学 662502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初中是青少年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此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把德育渗透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德行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引言:当前,德育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懂得“德育”要与同学们的思想联系起来,但其自身知识的缺乏,以至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很好融入德育教育或仅把德育知识枯燥地讲给初中生听,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样学生的消极反应也会打击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想再尝试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致使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再一次被搁置。为改善这种现状以下内容重点分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材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不仅含有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有很多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信息技术老师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精准掌握书本内容难点与重点知识,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切实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授第一单位《因特网应用》第4课《收发电子邮件》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网络上有一些不良邮件信息,有些乱发广告邮件骚扰用户,还有一些邮件内容甚至包含病毒。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网络病毒不仅会严重破坏计算机的硬件与数据信息,造成系统崩溃,还会造成网络瘫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传播、制造电脑病毒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极易受到法律的制裁,促使同学们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防御病毒。讲课过程中,老师还要仔细观察学生表情变化,了解同学们的心理,避免谈病毒色变影响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二、重视小组合作教学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教学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同学们主动地学习、探究知识。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及个性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主题,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第二单元《网站设计与制作初步》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网站,有些小组搜集天气相关的主题网站,有的小组搜集美景相关的主题网站,还有些小组搜集新闻相关的主题网站。各小组主题网站确定后,各组要分配任务,一些成员负责收集图片,另一些学生负责拼图设计,还有一些学生负责添加背景音乐等等。各小组网页制作工作完成后,老师让小组组长带着作品在多媒体上演示给大家,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让获奖组长介绍一下制作的过程和感想。
三、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还包含了较多与网络道德有关的内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教学,以提高德育效果,增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
例如,第一单元《因特网应用》第6课《安全地使用网络》其中也包括了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网络违法、网络欺诈的案例讲解,锻炼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另外,老师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正、反双方的辩手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与经验,谈一谈上网对初中生来说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时间为8分钟。这类辩论可以使学生对网络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有趣的辩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并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碰撞,思考怎样才能正确地上网,从而达到比说教式、灌输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将德育渗透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了解网络安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运用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自主学习精神、集团协作意识、强大的自信心等,使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毛琦.现阶段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6):119.
[2]陈文强.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探讨与对策[J].天津教育,202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