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建霞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城管第二小学 725700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的开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小学学习阶段。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与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息息相关。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中体育占很大一部分,因此体育教学在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中至关重要。只有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创新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培植。本文为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创新素质培养;途径
引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备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充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方能真正增强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小学教师找到适合小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小学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只有基础打牢,才能接受更为复杂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创新多种教育教学途径,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课堂情境 合理规整体育课程
体育课的开展一般是在操场上进行,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固定的一节课时间内充分利用操场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授课时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非常关键,良好课堂情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体育上课兴趣。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合理规整体育课程,筛选出与小学生能力相符合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锻炼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提升。
比如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课的教学时,可以先对小学生进行提问:“你们平常在课下喜欢打篮球吗?”学生们纷纷发言,紧张的情绪得到释放,课堂的环境轻松了很多。教师还可以鼓励同学们提出疑惑,对篮球规则不懂的可以尽情发问。然后由了解规则的同学进行回答。回答结束后,小学体育教师再进行规范讲解与演示。同学们对规则与动作都了然于心后,教师再模拟篮球赛事,将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好中锋、前卫、后卫等角色,从而使小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习体育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经常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深刻领悟到了体育创新课堂的真谛,体育创新素养的提升水到渠成。
二、鼓励团队合作 全面提升体育素养
我们都知道,体育项目很多都是团队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在这类运动中团队协作相当重要,可以说是主干精神。
如果不进行合作仅仅依靠个人很难在比赛中取胜,只有所有的组员朝着同一个目标密切配合才能赢得胜利,一旦比赛过程中团队分裂,必然走向失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渗透这种精神,团队协作这种优秀的体育品质会对小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有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创设出和谐的课堂环境,不能偏向其中一小部分同学,应该创建出不同种类的团队协作赛事来促进提升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同学们经过合作彼此之间取得了信任,体育素质素养也得到了综合提升。
举个例子,小学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设置足球比赛。让孩子们自己举手报名参加,已自愿的方式把参加的学生分成2个队伍。由于教师对学生平常的体育水平有所了解,这时可以指定2名体育能力强的为队长。选定队长后让队员们共同讨论配合好各自的角色。其余一些没有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作为啦啦队为比赛的同学进行加油助威。这样以来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比赛在欢快的氛围下有序的进行。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观察到同学们的配合程度、合作能力。循序善诱,让同学们意识到作为球员的职责,从而加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与体育素质。
三、创建优良环境 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优良的体育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拓展体育见识,懂得体育的重要性。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会促进同学们体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去讲授知识,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这种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改变思维模式的限制,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学生的思维创新基础不断提升,个人的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施展,对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也非常有利。
比如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教师可以提前让同学们通过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视频的方式去了解体操和健美操的基本知识。上课时小学体育教师再进行这2个体育项目的步骤讲解、动作展示。讲解过后让同学们自主讨论这2个体育项目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异同点。此时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发问,引导同学们发散创新思维去理解记忆动作。学生经过理解与思考更容易记住动作,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结束语
当前是以创新为主流的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终身学习理念影响之下,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创新素质,以便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小学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还不够,更要让学生养成创新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创新教学途径,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加强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宏宇.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新课程(上),2019(11):242.
[2]陈峰.实施体育教学新大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现代职业教育,2018(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