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存
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 江苏扬州 225231
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道法”课堂当中是教育界和教学工作者们的共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法”课堂;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策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以及思想观念,是初中“道法”课堂教学的题中之义。这对于全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初中“道法”课堂的立德育人功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教育部在讨论关于德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结合时,就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初中“道法”课堂作为培养初中阶段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自然是实现教育部工作要点指示的重要策略和“战略要地”。但就目前初中“道法”课堂教育来说,教学工作者普遍有将核心主义价值观融入到课堂的意识,同时也能够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没有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进行教学融入,不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下规范自身的行为。因此,初中“道法”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能够只是从形式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带到课堂上,应该进一步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上,强化教学效果,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通过“道法”课堂培养和内化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和建议。
一、强化教师自身对内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内化初中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将核心观念“进头脑”,不仅仅是指要进学生的头脑,在这一教学目标实现之前,首先要融入到教学工作者的头脑中。只有教师自身深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肯定其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内化其中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24个字的内容,它其中的内涵和联系,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指导学生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个人价值,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只有教师自身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观念,才能够提高教师对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强化教师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观念。
教师除了要强化自身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内化,还要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现在的初中生得益于信息发达的各种技术手段,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得到许多质量参差不齐,价值观念混乱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这一过程也会极大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的深度。初中生又正直性格叛逆的时期,很容易对教师的价值观念引导产生抗拒。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和阅历还小,许多自认为合理的思想却并不成熟。当他们用这些不成熟的思想和观念质疑教师的时候,教师能够利用充足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能够轻松纠正学生的想法和认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
通过“道法”课堂培养内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说将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教学,放在“道法”课堂当中。而是要通过“道法”课堂教学,融入价值观念的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结合。
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开展“道法”课堂的教学,还要能够准确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道法”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能够深入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实现这一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一)夯实课堂教学中的显性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显性的内容就是指直接表明和解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当中《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集中体现和解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等。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以及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当中,直接体现了“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念。总之在初中“道法”教材中有非常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直接关联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能够紧抓这些教学契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在进行《维护国家利益》单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作为教学主题,从而顺利提出“爱国”这一价值理念,并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国家发展对于我们个人生活的提升,讲解和探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让他们总心底里涌现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并且将这份爱能够付诸行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二)挖掘教材内容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隐性内容
教材中许多内容虽然没有直观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其没在的思想和理念确实对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或者提炼,这部分内容隐形表达的内涵,也是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节点和契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的时候要用心,抓住教材当中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进行解读和讲解,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一单元的时候,其中关于集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集体中成长等等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有着内核观念的统一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集体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让学生更加理解“友善”的价值观念,并剖析其对于个体融入集体中的重要作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新
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和培养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灌输”,这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单纯依靠准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高谈阔论”,不仅教学的说服力不高,同时学生的性践行也会被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引导学生实践和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将之融入到自身的成长当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发掘学生的潜力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分组调研与研讨法,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调研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几个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然后在课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调研报告提出问题,对调研报告进行研讨以获得对调研对象的全面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道法”课堂当中,是提升“道法”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在具体实施融入策略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时候,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提升自身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依托教材内容巧妙融合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同时也要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道法”课堂的学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并能够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0(11):120-121.
[2]王凤梅.初中道法课堂 深化“孝育”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