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孙荣莉
[导读] 新课标语文提出应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呈现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
        孙荣莉
        首都师范大学昌江木棉实验学校
        摘要:新课标语文提出应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呈现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而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成为了阻碍,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出对语文教学的多样化,呈现多样化的语文教学课堂的要求。在多样化的课堂中创造出更多生动的课堂,构建更加和谐生动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学模式 多样化 和谐 生动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然而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却无法使之实现,师生分离的现状越来越严重,使得我们的课堂僵化问题愈发严重,让我们语文课堂的新兴改革举步维艰。
一、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现今的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今天的教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标准,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提问老师答、记下标准答案等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形式还会存在,但是现在会兼容更多的形式,比如:小组问小组答、学生问学生答、支持不同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充当小老师等,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正是对对今天日新月异的知识的一个挑战。
二、现今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满堂灌”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形式“满堂灌”仍存在于今天的课堂,特别是对于较为偏远、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因为无法满足学生课堂语文情境的想象,所以只能通过教师的口述来呈现,因此,学生的想象也仅限于教师的表达,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说话的机会,而老师却讲的口感舌燥,一窝的端给学生。
(二)教师成为主要“发言人”
教师一言堂是现今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发言人,学生成为了形式上的“哑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的越激动,学生更沉睡。连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都成了浪费时间的借口。这样一来,恶性循环,学生成为了照单全收的器皿,本该鲜活跳跃的思维就这样进入了冬眠,语文教学就此打了死结。
(三)师生机械配合,缺少互动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要“演员”,不能一方让另一方沦为配角。

一堂课的完成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完成的,而现今的课堂却极少有师生互动,即使有也是机械的问题回答,根本没有充分展示课堂的互动性、交流性 ,久而久之,课堂越来越呈现机械化,生动的课堂仿佛成为了一个人的默剧表演。
三、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接受新式教学的融入
         随着现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有接受新式事物的胸怀,新兴事物的冲击能够大力的推进我们的中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不断地和生活做结合,不断地引入新式教学,给之前的教学穿上新衣,做一个全新的转变。以新碰旧,必定会有不一样的火花产生。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游刃有余的展示自己的所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一切环绕学生来展开,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话可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新课标不断提出的主题,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他们成为主要发言人是我们要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教师教学艺术的提升
         新时代的教师要求要学会终生学习,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教学的单一在于教师无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知识成为跳动的生命知识,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答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是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完成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在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合,决定着语文课堂的呈现是否和谐有序。当然,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靠鞭打体现出来的,从根本上,它是要依赖于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当然还有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并不是一方独大,而是讲究尊重学生的主体,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这样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促进这种和谐关系的横向发展,不断延伸。
四、语文教学在于“活”
         语文的教学在于“活”,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课堂“活”起来,无法让语文知识“活”起来,当然最根本的也无法让学生“活”起来。因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课堂的枯燥,机械化,无法展现出生动的课堂,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脱离生活的课堂出现,当然这也预示着一堂课的失败。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仅是老师要努力呈现出生动的老师,学生也要努力呈现出生动的学生,这样才能共同创造出一堂生动的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