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王洪菊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道德与品质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王洪菊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二中   551700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道德与品质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这门学科。因此,教师能够结合课本的教材内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与水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创设出符合学情的教学环节。真正点燃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激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依然是教学主体,教学方式采取的还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另外德育老师还没有完全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教学责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度。下面笔者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作简要探究。
        一、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
        二、 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
        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自己的一门学科,首先就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地有了自己个性的思维,他们希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教师要能发现班级当中的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的前提。
        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的本身就是爱。尊重是关爱的前提,教师只有首先懂得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与榜样,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爱。要静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放下身段,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关注,要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这些学生帮助,还要特别关注后进生。他们因为学习能力较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班级当中也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后进生,并让其他同学也懂得尊重他们。


        三、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一节课是否高效,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春祥老师说:“人是表达的动物,课堂因表达而精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设计教学情景问题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五、打造多样化教育环节,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
        首先是自主思考,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所形成的能力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早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尤其是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中应重新审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立场、角色、关系。教师需要将課堂还给学生,做课堂的辅导者、引导者,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来打造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下,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让学生多思、多辩、多质疑,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在趣味化的课堂中消化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基本框架;在课前或课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讨论方式完成知识的分析、消化与吸收,在课堂讨论问题的过程内化知识。其次是合作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应用,其能够体现互补性、合作性作用。学生的思维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初中学生对问题看法的思维更带有单一性或片面性。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时运用问题教学,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和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知识点抛出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辨析、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善于抓住教材与学生生活当中的切入点,准确地进行定位,继续加强对学生法律、道德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2] 陈开洲.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