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杨德全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必修学科,

        杨德全
        广西百色市隆林民族中学  5334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必修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一学科在初中教育体系中意义重大,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分清社会的善恶,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达成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当前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待完善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思想站位,结合课程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深化理解,以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生活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难度,并对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价值和生活元素大有裨益。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要求,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感知的过程中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相关应用,以此实现有的放矢和学习,促进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生活化教学后,教学情况会发生变化,课堂将更加活跃、生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乐于学习、探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这能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从而体现本学科的特殊作用。同时,其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培养具有高远志向、奋斗精神、乐观态度的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与成长有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社会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弘扬道德、法律精神,宣传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理念的重要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从初中生的意识与能力出发,在尊重初中生情感态度、认知方法、思维习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达到有效认知的目标。但是,有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不注重提供丰富的观察机会,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有效认知,不能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深入体验、感悟、反思,没能基于丰富的实践活动达到调动学生深刻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标,因此影响教学整体质量。
        (二)教材使用存在误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些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可能会过于依赖教材,还有一种极端是教师完全抛弃教材,盲目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发挥。学生生活体验各有不同,这种教学方法会使教学失去重点,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要在教学中创建生活式的学习氛围
        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将生活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基于生活实际是这一课程的教学特点,让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进一步提升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和细节进行研究,并结合授课和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以契合学生的特点,并为学生创建具有生活式的学习环境。
        (二)借助学生生活进行合理授课
        初中生的各种思想都处于懵懂时期,他们的生活经历或认知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财富,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而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完全脱离开来,如此,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学生产生了“道德与法治和自己生活无关”的错误认知。教师要在授课中尽力为学生创设与他们实际生活有关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生活认知,也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比如,在讲授“做更好的自己”时,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讲讲现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状态,然后让他们讲讲对将来的期盼。如此,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可能会觉得当前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不知道如何突破当前的瓶颈。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
        (三)实践反思策略
        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基于实践促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通过实践成长自己,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机会,有效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空间,引导学生在小组实践、游戏竞赛、团体活动、社会调查中对生活化的道德法治现象有充分的认知,实现有效深入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渗透目标。
        (四)在生活化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真实的情感再现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而极具感染力的情感生活化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涉及友情的部分,学生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友情。但是,初中生对于友情的认识还不算成熟,教师在教学中依然要给予学生关注,尤其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情感情境的激发,让学生成为认知成熟的人,让他们在友情的路途上收获开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通过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积极情感和认知。
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改革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背景下,要坚决摒弃应试教育与“分数至上”的理念,摒弃知识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的填鸭式教学,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充分回归生活化的本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让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以实现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俊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01):52.
[2]张成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9(09):134.
[3]刘登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9(09):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