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樱武
福建省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 351144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品质层面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在本职工作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内涵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多方面优秀传承,让工匠精神扎根职业教育对于新时代德才兼具优秀人才培养极为有益。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落实措施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各类技能型人才的直接输出端口,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制作水准,深化学生个体工匠精神培育,也是践行大国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量度,是中国制造于激烈竞争中谋求发展的重要资本,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道德领航,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卓越创造、力争极致和完美。工匠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学习价值,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基础专业人才的直接输出端口,工匠精神教育不可或缺。首先,敬业是每个从业者都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在育才的同时更要育德,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尽职尽责、全情投入;其次,精益是当下社会企业获得成功的必需品质,要想立于长青之位,必须凡事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次,专注是内心对于学习工作持之以恒的执着坚持,是大国工匠的优秀精神特质;最后,创新是社会个人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助推动力。
一、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历经了多年发展,为社会培育出了大量的基础专业人才,但是当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落后态势,职业教学水平和教学创新依然有待提高。
(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由于社会的固有观念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状态表现,导致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学状态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当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均未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创新精益求精,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时期,同时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教育质量停滞不前,导致职业教育教学口碑一直不佳,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教学创新动力,并影响着职业院校的生源招收质量,形成了一种教学体系的恶性循环。
(二)师资团队力量薄弱
随着现代教育标准的逐步提升,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教师是知识教育的起点,职业教育的高效开展需以具备“双师型”高素质教师为先决条件,着眼于当下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职业教师,由于其缺乏专业技能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技能教授只能依靠教材表述和个人主观理解,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照本宣科”,对于专业方面的工匠精神引导也是虚有其表。所以,打造一支既有学识、技能、经验又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
(三)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现阶段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仍旧以学业成绩表现为主导,测评内容也仅是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学习表现,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这种单一浅显的教学评价便不再适用,仅以成绩论英雄的考评手段对于工匠精神培养来说适得其反,也会带给学生这样的错觉,学生会觉得工匠精神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宣导,在进行学习计划安排时,也会着重优先考虑专业知识重难点和易得分项,工匠精神的融入就变得毫无意义。
三、工匠精神扎根职业教育的教学路径探索
现代教学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培养作为教育中心环节,将育人思想全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助推开创教育发展新态势。
(一)创新教育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内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项需要逐步渗透、长远规划的教育活动,既需要理论渗透也需要实践深化,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在于培育出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要想将工匠精神扎根职业教育,需要教师摆脱掉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中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职业态度素养。首先,在理论方面教师可在专业课程教学时,严格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标准来教导规范学生,要求学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刻苦、勇于创新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其次,在实践方面教师可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等校内外实训活动来以身说法,用实际工作标准企业实际岗位要求来明确学生的职业努力方向,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实现零对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加强各专业学科教师队伍育人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效果,所以职业院校应加强自身教学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专业课程理论与技能应用的基础上,也要对理论背后的育人思想和先进方法有所把握,并能够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工匠精神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首先,职业院校应引进经验丰富且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学人才,作为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运用自身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行来影响广大教学工作者,发挥榜样力量,带动全体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教学热情,同时鼓励教师团队开展互助学习活动,向优秀的教师看齐,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提到提升;其次,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进行专业化的提升训练,如定期在校内选拔出优秀的教师队伍进行出国考察,增加教师的见识,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的教育短板,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升思维理念和政治觉悟,确保工匠精神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同时,职业院校也应定期对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核,增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中提高教学水平。
(三)制定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工匠精神教育要求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应进行全面性考虑,注重专业教学中的评价多元化,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应仅是结果性追求,很多重要信息需要通过工作和学习历程中的表现和状态提取到。因此,评价多元化意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性评价,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导,更要进行途径方法、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成果检验时应注重全面性考查,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应用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历程进行剖析解读,包括学生的情感表现和价值观表现,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运用合理恰当的比例分值划分激励学生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积极向上、有理想、有目标。通过评价多元化,对学生的基础技能和情感价值观以及素质素养进行全面性评价,强化学习情感动力,获取知识技能、学习意志、思维创新的全方位发展。
结束语:
工匠精神扎根职业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力,需要广大职业教师和社会协同努力,积极响应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创新教育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内化工匠精神,加强各专业学科教师队伍育人水平,制定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工匠精神教育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烙印在学生心中,为职业教育和中国制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艳霞. 论我国职业教育中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2]童莉洁.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问题与实现路径[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 000(003):12-14.
[3]吴娜.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述评[J]. 青年与社会, 2019(2):49-50.
作者简介:黄樱武,1978.05,女,汉,莆田,本科,讲师,共青团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