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培林
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马岭岗小学 274042
所谓“梯读”,指的是将阅读内容分成不同层面的过程,阅读任务在不同的“面”上由易到难,逐级分布,呈阶梯状。
这些“阅梯读法”作为教师的一种导读方法,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梯读法”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其最大的特点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将知识点条理化,按阅读能力的大小将阅读对象层次化,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学生。因此,“梯读法”无论从知识点的分布特征,还是从阅读对象的特征看,都凸现出相当明显的层进性、阶梯性。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阶梯”拾级而上,获得一定的知识,接受一定的能力训练。显然,“梯读法”能有效地避免教师盲目的“满堂灌”和学生摇头摇脑的私垫式的阅读法。在指导学生课堂阅读时,教师可将阅读分解为四个层面:初读,对照课文前的“预习提示”释题,识记作家、作品,解决相关的字词;再读,注意阅读的节奏,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领悟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结构,力求翻译;细读,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通过小作文尝试这种写法;研读,更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趣,力争当堂背诵。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在每个阅读层面上设计若干相宜的思考题,通过解决不同难度的思考题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从整体上看,一堂课的知识点很自然地形成了由低而高的四级阶梯。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学生都会同步上“梯”,但应智力于使不同层面的学生、特别是学生都有“梯”可上,读有所得。
其次,梯读法在整体上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梯读法设计的关键在于老师,归宿却在学生身上。设计“梯读”的目的,既是依据难易程度对知识点的合理分解与科学布置,又是依据不同天资禀服对每一个学生成就动机的激活与巩固。所谓成就动机是学生希望取得成绩的倾向和意识。教育理论家奥苏泊尔将这种“倾向”归纳为“认知驱力”,他认为这种“驱力”极大程度地产生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事实上,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由于天资禀赋、生长环境、学习方法等诸要素不尽相同,因而学习成绩也良莠不齐。显然,任何拾“良”“遗”“莠”的教育方式都是一种失败,都是不可取的。在,语文教学中,梯读法正是在有意识地避开这种失败,力求兼顾每一个学生,形成梯级教育,让每个阶层上的学生都建立“我也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确立他们从不同的“阅读阶梯”上拾“级”而上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强化他们的“认知驱力”,激活并巩固他们的成就动机感。
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把握好这个环节,将“梯读法”作为一种尝试,是不无裨益的。(我曾经去过《山东教育》编辑部面交稿件)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只有爱一行,才能专一行,写作也一样,如果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自然写不出感人的篇章。
一勤观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的智慧可以从观察中得到启迪;写作的题材,也可以从这生活的源泉中汲取。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景色写活了。“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把功夫下在文章之外。因此,观察生活教作文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式。观察生活就是活水源头,只要有活水源头,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二多听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会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因此我课前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听优美的散文,欣赏金典歌曲;并且让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寻找“佳作”,文体不限,如: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在课上朗读,“奇文共欣赏”。如我让学生读配乐诗筛目琶行》、《再别康桥》、《我爱我的祖国》,大课间,让学生听校园广播,定期组织故事会。这样学生不仅听得多,而且参与意识加强。只要有活水源头,学生的习作就不会是无米之炊。
三勤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因此强调学生,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干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如此,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正如鲁迅所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四勤写
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雏荷》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进行整合、发散、创新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给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翱翔于自由的天空。只有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文本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