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才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
摘 要: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稳定,创新创业活动持续开展,社会经济逐步由量到质实施转型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对电能有着较大需求。新时代为了弥补能源需求,寻找更多的电力行业新型能源,还要对电力能源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式。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优化电力能源产业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发展对策;分析研究
电力行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国民经济质量息息相关,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电力需求仍处在稳定增长的趋势下,电力行业保持了较高景气度。但是我国电力行业仍需要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减少电力行业造成的环境负担,注重基于现代电力技术实现电力行业转型。
一、新时期电力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分析
1.风能发电的现状
在我国能源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电力形式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虽然火电与水电占有较大比重,但是风能发电的占比持续增加。我国可开发的风能储量约10亿KW,从1986年我国马兰风力发电厂在山东并网发电至今已经走上大规模发展的道路,我国在风电特许权招标的基础上实施了陆地风电电价政策,预计到2020年中国风电达279132MW,至2020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达27600MW。目前我国有8家风机制造企业年销量达1GW,且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总体上看中国的中东部和南方风能开发速度明显加快,海上风电已经成为未来的行业新增长点。预计2021年风力发电将3252亿千瓦时,收入达1643亿元。
2.生物质能发电现状
生物质能是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主要以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物质能发电较为成熟,我国生物质能的发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物质能发电在新能源发电中占比较低,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容量约8000多万千瓦时,2017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量1040亿度。2019年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254千瓦时,同比增长26.6%,2019年中国生物质发电量1111亿千瓦时。其中垃圾燃烧发电占比日益提高,截止2019年已经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902个。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出台了《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给予生物质能发电以高度的重视。
3.太阳能发电现状
我国很早建立光伏产业,光伏产业链条相对完善,这为太阳能发电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电产量绝对数较高,约占世界1/4,排全球第三位。2019年我国光伏产业由补贴向平价转变,虽然光伏市场有所下滑,但是光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30GW,累积光伏并网装机204GW,约占全年总发电量3.1%。
3.核能发电现状
我国自1991年建立第一座核电站,国家在核电项目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核电装机总容量约占5%,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贡献。核电项目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2019年上半年山东、福建、广东核电项目均以开工,核电项目迎来复苏期,核电利用率占比提升空间较大,当前中国共计两大核电运营商,有核电运营机组44台,装机容量共4448.1万千瓦,中国核电消费占比1.8%,低于世界平均的4.4%,核电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核电正尝试“走出去”战备。
4.水利发电现状
我国大陆的理论水资源的蕴藏量6.67 亿千瓦,年发电量达5.92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4.47亿千瓦。我国水利资源的总体布局呈现南多北少的情况,水资源分布不均,空间集聚明显,区域开发差异较大,水电资源主要丰富的云南、四川、西藏地区约占比达2/3,我国水电发展初期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截止2019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35460万千瓦时,我国水电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水电设备利用率较为稳定,全国已经形成13个大型水电基地。
二、新时期电力新能源产业的主要问题
1.产生发展的随意性大
目前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规范,尤其是光伏产业与风电产业发展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关技术认证机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性检验标准与制度,国家和地方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
新能源发电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很多企业往往因政策利好一拥而上进入这一行业,而且相关行业的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恶性竞争,导致相关产业研发的可靠性降低,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行业利润微薄,并且造成了产品质量保障难等问题。
2.相关技术基础较薄弱
电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基础较薄弱,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未能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很多重要电力设备依赖进口,一些技术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国还缺乏电力新能源的研究机构,我国缺乏集中度较高的电力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创新平台。加上我国很多电力新能源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不重视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
3.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
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管理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国家对电力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缺乏相关的监管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电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本较高,企业不能有效的控制生产中的成本。例如,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的实际装机容量较低,设备调试能力不足,设备养护不科学。很多设备还处于闲置或缓慢运转的状态,没能更好的实现电力设备的充分运用与科学运维。
3 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1)限制产业进入门槛。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新兴的产业,对以后产业的发展是相当的重要。但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方面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特别严重,国家应当实施一些措施对新电力能方面的资源进行充分的调研,通过调研结果做出相关的评估,进一步出台一些统筹规划措施,并且针对不同的地方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具体目标和相对应的发展措施,能够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应当取得的阶段性任务。国家应该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的进入门槛进行限制,有针对性的对电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关政策的鼓励。限制新能源产业的进入门槛可以有效减少恶性竞争的产生。同时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产品的质量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进入新能源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减少,能够致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并且对于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来说,会增加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2)大力加强技术研发,进一步突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方面的主要瓶颈是存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为了进一步确保新能源产业投入方面的稳步增长。使得今后新能源产业能够以稳定的速度规模化发展,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利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实现对综合管廊的智能监控。
发展数字化电厂与智慧新能源。数字化电厂和智慧新能源是“互联网 +”在发电环节的融合应用,在过程信号和管理内容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通信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平台的数据资源共享和科学优化决策,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上网电量、延长设备寿命,提升电力厂和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数字化电厂和智慧新能源的实施将使常规能源更清洁,清洁能源接入电网更容易,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开展智能输电网与智能变电站实践。电力设计企业在输电环节应用先进输电技术,提升输电能力和效率,实现输电线路智能可控,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水平 ; 在变电环节,推进电气设备智能化、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提高对电网优化调度和运行管理的支撑,提升变电站资产管理和运营水平。
拓展智能配电网与智能微电网市场。电力设计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促进“互联网 +”在配售电环节的跨界融合,使得能源真正地贴近消费者。智能配电网和智能微电网通过与计算机、网络通信、高级传感等技术的集成融合,在确保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实现高效互动的需求侧管理和分布式发电的灵活接入。能源电力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而消费者则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不仅可以选择需要的服务,而且能首次参与到能源系统的投资和管理中。
4 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电力设计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严峻,行业传统服务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运用“大设计”的理念,推进变革转型,实现盈利模式、业务模式、组织模式、资源模式的创新,行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俐 , 周鹏 , 邹兰青 . 基于新能源产业导向的电力系统能源效率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电力建设 ,2017,38(01):123-130.
[3] 郭淑贞 . 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 [J]. 科技创新报 ,2012(08):234.
[4]钟滔.新时期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分析[J].低碳世界,2015(01) :41-42.
[5] 马国庆 , 李伟 . 金融危机下新能源经济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