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提升有方法 找准“目的”再出发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郑利萍
[导读]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以“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为抓手,以精读带略读,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揭开阅读策略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在有梯度的学习活动中实现阅读能力的生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小学 郑利萍 

内容摘要: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以“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为抓手,以精读带略读,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揭开阅读策略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在有梯度的学习活动中实现阅读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有目的地阅读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版教材中新增加了特色功能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每个阅读策略自成一个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统编版教材的每一个阅读策略都贯穿了一个单元的始终,单元导语页提出语文要素,精读课文示范如何学习阅读策略,略读课文尝试自主运用阅读策略;“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阅读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阅读体系。
        一、缘起——阅读素养,如何提升?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升初转型时期,但是在阅读素养的发展上,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漫无目的,走马观花
        笔者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翻阅完毕遇到不喜欢的、冗长的内容,他们往往会跳读甚至不读,这样的阅读不能称之为读书。
        (二)不求甚解,用心不专
       读书不求甚解是当下学生阅读的通病,学生只领会书本里的大致内容,不喜欢在字词上过分讲究,无法体会作者“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乍一看好像读了很多书,却没有领悟到书中的精髓,读书时不曾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对书本里的内容自然也就印象不深了。
        (三)浅尝辄止,良莠不齐
        到了五六年级,教师会推荐学生去读经典:老舍、鲁迅、林海音……案头的书丰富多彩,但学生的阅读往往浅尝辄止,更多的学生仍旧停留在《淘气包马小跳》时代,阅读内容过于低幼化,学生阅读素养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
        看来,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不妨从找准“目的”开始!“有目的地阅读”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开篇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给当下的阅读困境带来了一阵春风。
        我们知道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一个不会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可言的。读书之前,先有“目的”,为学生指了一条提升阅读素养的明路。读书的时候,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能让阅读效率大大提升,也能让阅读质量稳步提高。
        二、实践——基于学情,具体指导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杨绛先生的这句话作为开篇,揭开了“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的序幕。精读课文《竹节人》是 “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的奠基石,文章以回忆性的笔触描写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
        课前导读提示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目标策略。课后习题部分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任务学习指南,真实地展现“学会策略——运用策略”这一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时,具体运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确该怎样带着任务去阅读。以《竹节人》为例,笔者是这样实践的:
        (一)预学检测,下挂问题
        《竹节人》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在预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设计“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这一问题。
        通过浏览,学生能提取出“做竹节人”、“玩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这些内容。


了解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导读提示中的三个阅读任务,聚焦第一个任务——“如果要你写一份竹节人玩具指南,你打算怎么做” 。
        (二)重点聚焦,细读梳理
        明确了阅读任务,学生再去阅读就有了目标性,写一份玩具制作指南,自然要先寻找到制作竹节人的段落,制作过程为本课的第三自然段。
        学生在重点聚焦的基础上细读梳理,通过圈划动词、运用连接词、整合框架等方法一步步提炼出写玩具制作指南需要的内容,包括制作材料、制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课堂总结“明确任务——寻找信息——解读信息”三步走方法。
        (三)切换任务,实践方法 
        制作竹节人玩具指南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要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教别人玩竹节人这个玩具”。笔者请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办法,重点聚焦、细读梳理,总结出了单打独斗、互相厮杀、带上装备玩这些具体玩法。
        既然是“教别人玩”,就要让学生有教的体验,总结玩法之后,笔者让学生采用淘宝直播的办法,化身传统玩具小主播,向观众们推销竹节人这一传统玩具,让课堂氛围变得有趣、热闹!
        第三个阅读任务是让学生“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故事并不难,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
        《竹节人》这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快速找到和阅读任务有关的内容,重点聚焦、细读梳理,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可知、可感!
        有了《竹节人》这一精读课文领路,学生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的时候,都有了自己的方法,笔者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提取关键信息、区分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等
        为了更好地运用方法,笔者在教学的时候还补充了“西湖十景”游览图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积极的尝试。
        教学本单元的时候,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指向“有目的地阅读”。
        三、思索——阅读教学,任重道远
        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之路走得磕磕绊绊,苦不堪言,阅读策略的出现,可以说是统编版教材送给学生的一份礼物,他明确了阅读的方法,拓宽了阅读的思维:通过预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想;通过提问,学生学会了带着问题寻找关键信息;通过加快阅读速度,学生知道了如何把握文章重点;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质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策略其实就是在教学生钓鱼的方法。
        在六年级上册,开展“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教学,有如下三点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学生之前的阅读可以说是一场走马观花的欣赏,“有目的地学习”之后,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阅读的时候,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跟阅读任务有关的内容,逐渐养成关注文本内容的习惯,从一开始的刻意到后来的习以为常,阅读素养就这样融进了学生的读书生涯。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没有阅读策略之前,我们的学生和书本之间是一种学习和模仿的关系,有了阅读策略之后,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了彰显,包括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吸纳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闪闪发光。
        (三)联通学生的真实生活。我们常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不言而喻,但是工具性却被弱化了。学了“有目的地阅读”,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产品说明书、景点旅游图时能关注重点,提出想法,此时,我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得到了一定体现。
        当然,在“有目的地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课内外联通这一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还是要不断探索方法,争取让学生的课内阅读扎实有效,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掷地有声!
        其实,阅读素养提升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条值得细细思索的道路,现在的学生很幸运,遇到了阅读策略单元,这些阅读策略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支架,辅助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相信在不断积累、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阅读素养提升之路能走得越来越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