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苗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幼儿园 830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庭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
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
家长不信任年轻教师:因为没有经验,即使家长有事情也会不屑于与教师交流;因为方法的不适宜,家长还会不理解教师的意图。家园沟通是否顺畅、家园教育是否一致,都会影响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因为“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进行的教育。”
一、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一)社会问题:
1、学前教育还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我国现行的是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并没有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面对社会的巨大需求,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虽然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国办幼儿园,但还是不能够满足现阶段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
2、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地位不平等。在长期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在认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即在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常常要服从教师的要求,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且这种角色定位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教师与家长的每次互动。在家园交往中,教师习惯了“主动出击”,而家长似乎也是心甘情愿地接教师的这中“主动出击”。这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
(二)教师问题:
1、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教育家长,教师不会开家长会。教师在组织家长会时没有重点,没有方向。不能够根据
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方向为家长进行解读,只是当成一次“班级工作的会议”进行,简单的通知家长本学期的工作内容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是哪些。不能够帮助家长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也不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下阶段的发展方向。
2、与家长的面对面沟通少。现在的接送制度下,早晨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大门口便离开,下午在幼儿园大门口接孩子回家。每天能够和教师的面对面时间就在下午离园的几分钟。经常都是通过微信、电话等网络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就少了很多,势必让教师对家长的了解又缺少了一些积极性。
3、不善于具体的反映幼儿在园的情况。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总是抓不住重点,很多时候会以一句“都挺好的”来告知家长现阶段孩子的情况。不能够客观准确的反应孩子现阶段的发展。对班级孩子的了解不够全面,对家长关心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把握。
(三)家长问题:
1、长辈或者保姆代劳教育。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不断增加,很多家长生完孩子以后会将孩子放在老人那里或者请保姆在家中进行代管的现象。家长为孩子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亲子陪伴,其实在孩子幼儿阶段真正的需求是父母的陪伴和亲子相处的美好时光。
2、对孩子的期望值高,知识学习为重,忽略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们都自然地认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方面是来自教师的。也有一些家长出于实际的情况认为自己不会绘画、音乐,对教育学也是一窍不通,更难懂得幼儿的心理,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参与是力不从心的,或者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或者是时间不够,就干脆把这方面的问题就都交给老师们去解决。
3、家长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还没有长大。许多独生子女至今已有三十多岁了,大多数人也都陆续成为了父母,然而““独生父母”在育儿中的弊端也开始显露无遗,许多父母把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展现的淋漓尽致,独立独行的育儿观念也给孩子带来很多隐患。
二、日常家长工作的形式和关注的问题
(一)园长工作:
1、指导班级教师制定合理的家长会工作计划,成为自动化的工作流程。园长指导班级教师制定合理的家长会工作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前期的集体制定方案——到年级组教师结合本年龄阶段情况进行相互研讨制定—到教师们的自主制定方案。
2、个别家长约谈。通过约谈不仅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能将家园沟通中存在的误会、矛盾,通过双方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进行化解,或针对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困惑进行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
3、幼小衔接的指导。幼小衔接工作是每年大班的工作重点,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面家长的问题,分别采用讲座、研讨、参观小学、座谈等多种形式,满足家长的需求。不仅使家长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还帮助家长掌握了更多实用的科学育儿方法。
4、家委会工作的指导,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组织和开展。
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园、班级重要决策和幼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家长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班级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交流。
选择有较好的文化水平,重视孩子的教育,有责任心,热心公益活的家长,愿意为他人服务,能抽出时间参与活动,并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的家长担任。
(二)教师工作:
(1)教师与家长沟通时的语言艺术
A、教师说的语气:温和、坚定
B、教师与家长不该有的对话:绝对的否定(例如:你的孩子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的孩子这么大了都不会提裤子)这样的对话让家长无地自容难以和教师进行沟通。
C、教师最忌讳的言语:一句话反复说、提早为孩子下结论数落孩子的缺点、刻薄的批评家长和孩子。
(2)教师与家长沟通时的策略和艺术,具体的步骤是:(以
新生家长会为例)
第一次家长会内容,重点讲述以下内容:
1、幼儿园的办学理念
2、幼儿园的课程介绍
3、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解决问题的途径
5、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二次家长会重点讲述以下内容:
1、幼儿的物质准备(衣服、被褥的标记、照片等)。
2、幼儿的健康与安全(用药、食品安全、幼儿膳食情况)。
3、班主任情况的介绍。
4、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5、幼儿园接送制度的介绍。
6、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第三次家长会——亲子活动
目的:了解家长养育孩子的态度,了解幼儿自理能力、表述能力与合群性,解决有特殊化要求和家长各类问题。
(3)班长工作的艺术
1、带领班级教师调查研究幼儿的情况。
2、带领班级教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文明礼貌用语、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
3、幼儿生活和学习的记录与分享(切记)。
三、面对不同家长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完善沟通体系,及时反馈信息。
制定一套完整的沟通体系,定期和家长相互反馈幼儿在园、在家表现的同时也要及时的沟通班级的各项事情。特别是当班级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和家委会家长联系,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个别家长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2、专业引领,建立互信,合作共赢。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对话的平台,对话中做到言语得体,不急不躁。悉心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信息交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尽心尽责,从而萌发对教师的敬佩和尊重之情。
3、宣传科学保教,指导家长理性实施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教育上,“高学历”“高职位”家长的“心病”比一般家长要多,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和偏激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类似的家长时,有责任进行科学保教知识的宣传,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最后,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走进每个家庭,走进每位家长和孩子的心田,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一端是教师,一端是家长,缔结的是爱心,托起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