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霞
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
一、课标研读
1.学习要求
从微视频的真实情境出发,结合实验认识和掌握钠的物性、化学性质(与氧气、与水、与盐),能描述相关的实验现象,能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内容分析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与水的反应,拓展了钠与盐的反应,这是学生在初中所学原子结构、常见金属性质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第1章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方法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为后续章节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及周期律中碱金属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常见金属铁的一些性质,对金属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金属钠虽然不常见,但其性质与铁有相似之处,所以学习难度不大。
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可从初中熟悉的原子结构入手预测金属钠的性质。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钠与氧气、钠与水的反应,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根据化学基本原理预测并验证反应产物,逐步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形成“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主动探究。教学设计体现宏微结合、实验探究等核心素养理念下诊断和发展学生的素养水平。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
1、根据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并加以实验验证,学生证据意识养成,发展模型认知。
2、根据实验钠与氧气燃烧、钠与水的反应、拓展实验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并书写方程式,诊断学生运用符号表示宏观化学反应过程素养达成情况,解释实验现象,诊断现象的本质,强化宏微结合的认识思路。
四、设计构想
以“天津港的爆炸事件”引出钠,以“切割钠、钠的燃烧、钠与水反应、钠与盐溶液反应”为线索,贯穿钠的强还原性,以宏观辨识、微观探析为主要逻辑主线,结合实验,证据推理,对比思维来建立钠的认知模型,并运用其模型迁移分析其他可能的性质和反应。本节课分为4个任务主题,突出情境、知识、活动和素养的有效结合。
五、教学活动
天津港爆炸事件:有消防队员回忆称,在喷水15分钟后发生了第一次爆炸,30秒后第二次爆炸。据天津副市长说,在这个仓库内有2500吨危险品,其中第二类易燃物品,主要是金属钠和金属镁约为500吨,这些物质为什么遇到水会发生爆炸呢?
课前用几分钟时间播放“天津港特大爆炸事件”的微视频,引出今天的主题——钠。
【学习任务一】分析钠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实验2-1
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注意新切开的钠的表面所发生的的变化
【情境】钠的保存
【学生活动】切割钠 【同频投放实验】
保存:钠保存在煤油中,
物理性质: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引起学生对金属钠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实验,同频投放,使学生可以近距离的观察钠切面的金属光泽的变化,由对于钠的物理性质的学习自然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学习。
【学习任务二】学习钠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活动】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钠可能具有的性质。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测钠易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对比】对比初中学过的金属铁的性质。
铁的性质:
1、与氧气反应(氧气中点燃、空气中缓慢氧化)
【情境】新切开的钠的光亮的表面为何很快变暗了?
【情境】若也给钠加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实验改进】实验2-2 钠的燃烧
将绿豆大小的切去氧化层的钠先在无水乙醇中浸泡,取出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乙醇,放置于试管中,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钠的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白色)

(淡黄色)
实验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
【课后思考】实验过程中有大量白烟产生,白烟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 通过与铁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对比,引出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学习任务三】学习钠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情境】铁还有哪些性质?
铁的性质:
2、与酸反应 Fe + 2H+ = Fe2+ + H2↑
【学生活动】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推测钠的性质。
钠的性质:
2、与酸反应 2Na + 2H+ =2 Na+ + H2↑
【实验探究】回顾开课前的视频,动手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根据分析写出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3、与水反应
现象1:浮在水面上 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
现象2: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原因: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钠的熔点低
现象3:四处游动 原因:有气体生成
现象4:发出嘶嘶响声 原因:有气体生成
现象5:酚酞变红 原因: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2Na + 2H2O = 2NaOH + H2↑
补充完整钠的物理性质: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设计意图】联系微视频,演示实验,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根据已学的氧化还原知识推测反应方程式产物。推理过程中,学生体会宏微结合的化学理念,化学学习过程中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
【学习任务四】拓展学习:学习钠的化学性质——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情境】对比铁的性质,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推测钠的性质。
铁的性质:
3、与硫酸铜反应 Fe + Cu2+ = Fe2+ + Cu
【实验探究】将绿豆大小的钠投放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写出反应方程式。
钠的性质:
4、与硫酸铜反应
现象:有跟钠与水反应的1-4的现象,并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Cu2+ + 2OH- = Cu(OH)2↓
或2Na + 2H2O + Cu2+ = 2Na+ + H2↑ + Cu(OH)2↓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对比验证推测钠的强还原性,树立科学精神、鼓励实践。
六、设计特色
本案例设计以爆炸事件出发,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