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材施教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韩云
[导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韩云
        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  723500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如何对学生分层施教,激励各类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思考,就如下几点体会与教育同仁做以交流分享。
        一、利用目标激励学生成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成绩和思维程度进行综合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问题、讲解方式和练习作业进行培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例如针对班级的学生情况,将学生分成了A、B、C、D4组,其中思维敏捷、成绩稳定的学生分成了A组;思维敏捷但是容易马虎的学生分到了B组;成绩、思维一般但是非常勤奋的学生分到了C组;成绩和思维都比较差的学生分到了D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有些学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激发了他们超越优等生的劲头,带动了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
        二、结合课堂动态生成构建阶梯延伸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进行调控,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抛出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难度台阶,既能够让优等生的思维跳跃,又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拾阶而上,以不同的难度阶梯延伸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学习“SO2的还原性”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灵活地建立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提问。先让学生对SO2的性质进行猜想,向基础一般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SO2具有还原性?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按部就班的分层提问,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一个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三、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强化学生能力。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创设差异性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难度不同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学“溶液pH的计算”时,教师就可以建立分层式的作业,使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此,建立A、B、C3个等级的作业,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发不同等级的作业,其中A级为基础知识,让学生回答溶液的酸碱性含义,利用pH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B级为中等计算,让学生进行混合强酸、强碱溶液pH的计算;C级为能力题,让学生探究弱酸弱碱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pH变化。在分发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在作业上标出相应的等级,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等级作业。
        四、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一)启发式提问。问题解决之前,学生往往是困惑迷茫的。教师要善于设问点拨,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学习“电解质”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在医院做心电图时,医生在仪器与皮肤的接触部位擦的是氯化钠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为什么?”从而得出:氯化钠是电解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一语道破天机”,而是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样的设问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海上航船的指南针,能顺利地把学生引上学海之路。
        (二)注重提问的激趣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有趣味的课堂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高中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问,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提问,还可以结合夸张的情境提问。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问题情境创设为:“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后来,她因为车祸又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从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寻遍众多的医学专家、各大医院会诊,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教师选择这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化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
        (四)注重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基础不一,教师提问未必都能回答上,课堂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娴熟的教育机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人因境而异,尽量激趣鼓励,避免讽刺挖苦,及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提问学生时,学生常会不安地说:“我不会。”其实,这是学生思维受阻,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的表现。这时教师可用鼓励、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说:“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都能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还是应该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回答的更好。”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