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课程核心理念的教学设计——以“身边的有机物”为例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金彬锋 胡来铭
[导读] 本文以科学课程核心理念为基点,结合赫尔巴特教育阶段论,以“身边的有机物”这一课题为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金彬锋 胡来铭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实验学校 浙江省 慈溪市 315327
        摘 要:本文以科学课程核心理念为基点,结合赫尔巴特教育阶段论,以“身边的有机物”这一课题为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科学素养;身边的有机物;教学设计
        
1 教育背景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身边的有机物”,位于本章之首,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初中阶段整个有机物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步运用实验探究、分析概况、逻辑推理等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其过程体验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1.2 学情分析
        学生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机物,但是尚未学习有机化合物这一科学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还是需要重视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在科学教学组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知道有机物的概念。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2.2教学难点
        (1)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
        (2)根据有机物燃烧的产物推测有机物组成成分
3 教学目标
        3.1.科学探究
        (1)根据有机物燃烧的产物推测有机物组成成分。
        3.2.科学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2)知道有机物的概念,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
        3.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求真务实、坚持真理。
        (2)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3.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知道乙烯的产量与生产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准。
        
4 教学过程
4.1 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英文词汇,学生根据英文词根猜想有机物最初的分类依据。
        【设计意图】以猜想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有机物产生好奇,导入新课。
4.2 新课讲授
        4.2.1 有机物的起源
        教师结合视频《尿素的合成》讲述关于“有机物”起源的科学史,给出有机物的概念。
  
        视频《尿素的合成》
        发问: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视频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维勒合成尿素的科学史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实证、理性面对权威、敢于质疑权威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有机物的起源与有机化学的发展史,让学生对有机物的概念形成一个基于理性基础上的感性的认识。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史一个开放的、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的系统,而且已有的结论也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最后针对有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发问,帮助学生加深有机物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有机物”的概念。
        4.2.2 观察食醋
        教师出示一瓶带有成分说明的食醋,让学生观察。
        思考:(1)这瓶食醋含有哪些物质?
        (2)其中哪些是有机物?说明理由。
        结论:醋酸、塑料瓶盖是有机物,水、玻璃瓶是无机物。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利用实物直观,将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凭借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思考。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有机物的概念,教师借此了解学生对有机物概念的理解程度,便于调控课堂进度。
        4.2.3 观察塑料和水的球棍模型
        教师利用PPT出示塑料和水的球棍模型。
  
        发问:观察模型,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有机物普遍比无机物更复杂。
        过渡:并非所有有机物都很复杂,丁烷就是一种简单的有机物。
        【设计意图】借助模象直观,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到有机物普遍比无机物更复杂的特点。通过丁烷是一种简单的有机物这一事实,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意识到一些科学分类是人为划分的,有些对立的概念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4.2.4 活动:观察打火机内的液体——丁烷
        (1)观察打火机内的液体,你能知道丁烷的哪些性质。
        (2)点火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吹灭火焰,扇闻,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拓展资料《为什么煤气会有臭味》
        得出结论:丁烷常温常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易液化成无色液体,易燃,火焰呈蓝色。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打火机进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根据观察获得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揭示内在的本质特征。利用拓展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借由煤气中的臭味气体联想到打火机中的轻微异味的原因,从而得出丁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一结论。借助生活经验和拓展资料解释课堂知识,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让科学知识真正做到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4.3 拓展升华
        4.3.1 图文介绍:为什么乙烯是衡量国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介绍,使学生知道乙烯在国家化工水平中的地位,体会科学对于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当下化工工业的趋势,拓宽视野、了解时事。
        4.3.2 出示数据:《近十年全球乙烯产能》、《近十年中国乙烯产能》
        出示新闻资料:《中国乙烯,从生产大国向强国迈进》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数据,展现现代中国化工工业及世界化工工业的现状,使学生意识到工业水平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知道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设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立志学好科学,服务社会。
4.4 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设计意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在课堂结尾,留给学生表达和反馈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对于学困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5 课后练习
        (1)寻找身边的有机物,借助你知道的方法,探究其元素组成。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不断地尝试、练习、巩固,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 总结
        本课立足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结合赫尔巴特的教育阶段论,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积极体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现代化工工业的科技知识,了解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改善生活的作用,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立志学好科学,服务社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