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陈建华
[导读]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陈建华
        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及探索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探索兴趣,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而生活化教学便是教师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基于小学科学教育,探讨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科学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众多生活现象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将科学知识点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与小组探究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1.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1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的过程中,首先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作为参考,为学生创造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契机。可以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源于现实生活,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进行现实生活的还原。小学科学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教学课程,知识跨越范围非常的广泛,学科所有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1.2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时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所具有的乐趣和奥妙。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距离感,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作用与意义,激活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科学教育的策略
        2.1加强概念教学,建构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知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如“摩擦力”“生物多样性”“侵蚀作用”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加以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以“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中有“运动”和“摩擦力”两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师应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科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科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的课程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引入生活实际,如汽车在雪地上容易打滑、玩具小车模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上有着不同的滑行距离等,巧妙引出“运动”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科学知识展开系统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在生活中曾经观察到哪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怎样运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你认为可以怎样利用摩擦力?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危害?”以此来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从科学思维出发展开思考[5]。
        2.2应用生活化资源开展教学
        在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生活化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够以生活资源为基础,联想到生活中的众多事物,然后从生活中得到与理论知识有关的启发。以《电与我们的生活》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需要使用电的例子。在小组中,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说出家庭中需要用电的物品,如电视、电脑、冰箱、空调等。随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其他事物,如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力公交、磁悬浮列车、路灯、高楼大厦中的霓虹灯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能够开动自己的脑筋,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思索,发现更多与电相关的内容。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城市停电了,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在教师疑问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没有电的生活非常不方便,进而能够较为容易地接受教师节约用电的教导[4]。
        2.3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各项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与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例如,在学习《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看看哪组最先成功连接电路,将小灯泡点亮。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且要求每名学生承担各自的职责,使得组内的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进而将思维活动与肢体活动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2.4生活化课后作业,巩固学科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同样作为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在以往的教学活动指导进程中,我们经常忽视作业的重要性,在作业设计上没有投入过多精力。为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业环节的设计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效果。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尽可能使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比如,三角尺、易拉罐、塑料生更容易接受。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三角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让直尺发出声音来。选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实验,不仅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而且让学生更愿意贴近生活去发现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也可能会有自己的小创作[2]。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布置有趣的课外任务与课后作业,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
参考文献:
[1]汪敏.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J].家长,2020(30):106-107.
[2]矫立霞.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46-147.
[3]皮付猛.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0(26):143.
[4]周静微.活用生活化理念,助推小学生科学活动的深度学习[J].家长,2020(26):58+60.
[5]魏京凤.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策略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