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芸
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外国语学校 上海市 200444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实现良好的文化渗透效果,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美术教师的教学体系。以此为背景,本文对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与实施原则入手展开探讨,进而积极剖析传统文化在渗透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最终,提出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对策:增强驾驭,提升美术教师的执教能力;强化衔接,凸显教学内容层次化与系统化;调动学习,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活动多元,以趣味化实践活动增强渗透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关键教学作用。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应用,实现良好的渗透效果,能够帮助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上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学生学习上增强多元化文化知识的传播与贯彻。所以,不断重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至关重要。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1.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比如:书法、民族音乐、国画、诗词、古文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都可以适度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再枯燥地学习美术知识,而是在寓学于乐的状态下接受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渗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可以较多了解国画的发展历程,见识国画魅力,拓展广大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活跃课堂环境氛围,优化学习知识的渗透效果。
2.实现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提升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并不是孤立体现的,而是需要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际内容相结合,逐步体现出两者的高度契合,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具体来说,不同形势下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结合,展现出自有的艺术魅力,比如: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国画引入教学序列形成校本教材,按部就班地让学生了解国画知识,学会初步的鉴赏,进而以临摹、绘画的方式感受国画带来的文化影响,增强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将古诗词与相应的绘画作品相结合,让学生从诗中看到画,从画中感受诗,让学生们的诗词理解素养也能够得到良好提升,还可以感受到美术的博大精深。
3.凸显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丰富教学体系
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来说,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其巧妙地传递给广大学生群体,能够凸显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也有助于小学美术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体系。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却拥有较为良好的可塑性,美术教师借助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凸显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让诗词、国画、书法等不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更为良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式发展,得到下一代人群的文化认可。
另外,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让教师的教学体系可以得到多元化层面上的有效加持,提升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趣味性。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原则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基本原则,比如:渗透严谨性原则、教学适度性原则、过程趣味性原则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得传统文化渗透更好为美术课堂教学服务,推动课堂效率稳步提升。
1.渗透严谨性原则
渗透严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于,小学美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选择传统文化内容时,秉承严谨性态度,做好扎实的案头工作,极为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将正确的文化内容传播给小学生,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使得错误信息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进行传授,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另外,严谨性原则还体现在内容选择的层面上,选择怎样的传统文化内容,需要与美术课堂教学知识相契合,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如此会弱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力,也不利于小学生更好学习美术学科知识,无法实现双赢的同时,还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的蔓延。
2.教学适度性原则
教学适度性原则同样是传统文化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渗透的重要原则体现,小学美术教师在应用传统文化内容作用于课堂教学时,需要积极了解两者的逻辑关系。
传统文化是作为手段、作为工具、作为辅助形式而存在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才是渗透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所以,一定要坚持渗透的适度性,在整堂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不宜超过50%,最好控制在30%以下,其重点仍然是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适度性原则执行与落实是十分必要的。
3.过程趣味性原则
小学美术教师面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群体,在探索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时,需要积极注重过程趣味性原则的积极落实,营造寓学于乐课堂氛围。
游戏教育学法、竞争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同样需要得到更好体现,让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更加充满乐趣,如此才能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展现传统文化的综合魅力。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问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逐步渗透,展现出了较为鲜明的教学意义。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较为鲜明的现实问题,既制约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不利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诸如: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驾驭能力偏弱;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衔接性不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不理想;教学实践活动多样化相对有限都是现存问题的重要体现,需要广大小学美术教师予以充分重视。
(一)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驾驭能力偏弱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古文、国画、书法等一系列艺术形式,对于一些小学美术教师来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驾驭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渗透效果的展现,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具体来说,一些小学美术教师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了解不多,比如:有的教师古诗词理解能力有待提升,也没有进行较多的案头工作,这让他们对古诗词的内涵了解的参差不齐,也让古诗词与美术课堂绘画作品的契合性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误导效果。又比如:一些美术教师对于书法了解不多,却贸然将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难以通过自己的书法效果展现达到良好的美观效果,甚至让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心理,反而起到了负面效果。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驾驭能力不足以支撑部分艺术形式的有效渗透,是很容易起到负面影响的。只有正视这一问题,进行及时的良好调整,才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衔接性不足
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增强小学美术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衔接性,潜移默化提升渗透效果。不过,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出现了两者衔接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呈现出两张皮的相互脱离状态。
比如:一些小学美术教师在利用民族音乐展开课堂教学时,没有将音乐中的内涵进行清晰梳理,结果与当堂课讲授的美术知识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一种扰乱学生学习的噪音,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也会让部分小学生对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产生反感心理,起到了相反的成效。
(三)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不理想
少数小学美术教师重视传统文化实际应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时,没有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出现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
具体而言,一些小学美术教师没有将师生互动意识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仍然拘泥于传统化的听讲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受此影响,即使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较为新颖,具有很强的知识感染力,但是由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有的小学美术教师将民族音乐《二泉映月》引入课堂教学时没有很好地将作者瞎子阿炳的个人经历以及创作历程清晰地讲述给学生,也没有营造出良好的音乐鉴赏氛围,使得被动学习下的学生在绘画与音乐鉴赏之间呈现出手忙脚乱的学习状态。
(四)教学实践活动多样化相对有限
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展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也能更好体现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系统化、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但是,教学实践活动多样化的相对有限,仍然存在于一些课堂教学之中。师生互动不理想,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偏少,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脱离,都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难以呈现理想状态。
总而言之,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单一化,难以让传统文化得到更为有效的展现,无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共鸣,同样也不利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增强。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对策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意义重大。为此,美术教师需要积极重视现存的教学问题,从增强驾驭,提升美术教师的执教能力;强化衔接,凸显教学内容层次化与系统化;调动学习,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活动多元,以趣味化实践活动增强渗透效果等入手,优化实施对策,为传统文化的更好渗透保驾护航。
(一)增强驾驭,提升美术教师的执教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驾驭能力,才能在渗透过程中扮演好应有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角色,把控教学频率,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魅力,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坚持优势教学策略,将自己擅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作为主要渗透内容,按部就班地优化传统文化传承。与此同时,可以向其他学科教师取经,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驾驭能力,比如:关于民族音乐,可以向音乐教师请教,了解音乐内涵,完善传统文化渗透时机;关于古诗词、书法,可以向语文教师虚心求教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驾驭能力。当然,小学管理层同样需要为美术教师展开传统文化渗透工作给予宏观支持,必要时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增强这些教师的传统文化驾驭能力与执教能力,协助他们完善文化传承。
(二)强化衔接,凸显教学内容层次化与系统化
针对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衔接性不足的现实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不断强化衔接,逐步凸显教学内容的层次化与系统化。
具体举措可以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探寻不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学工具作用,比如:应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时,既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氛围的营造手段,也需要秉承音乐内涵,辅以适宜的教学内容,使得两者能够相辅相成。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在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时,则可以做到诗画结合,让学生既可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也能够学到更为有用的美术绘画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以此为基础,将美术课按照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内容基于层次化的教学布局,一层一层地将学生引入教师架构好的教学体系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接受传统文化知识,也提升他们对于美术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调动学习,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逐步优化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注重文化渗透形成良好探索的同时,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不断优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理解能力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乃至学生学习素养的综合提升的关键价值,也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使得学生能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在教师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提升美术课堂学习效率,感受美术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带来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小学美术教师还需要将趣味性贯穿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尤其将游戏教学法纳入其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不由自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
(四)活动多元,以趣味化实践活动增强渗透效果
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提升。为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秉承活动多元的实施思路,强化多样化、趣味化的实践活动,以此增强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也使得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增强。
一方面,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到美术馆进行参观,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古代艺术的璀璨纷呈,进而让他们与所学到的美术学科知识相联系,达到渗透成效。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一边动手,比如:借助学习剪纸了解古代剪纸艺术的魅力,借助学习制作传统文化手工艺品的方式,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成效,让小学生能够在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爱上传统文化。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为此,广大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秉承渗透严谨性原则、教学适用性原则、过程趣味性原则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正视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现实问题,积极优化问题意识,形成得以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有如此,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与传承,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美术知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蔡加珈.试论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中旬刊),2020(11):89.
[2]李秀珍.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
[3]韩洪娜.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38):234.
[4]徐建平.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0(24):151-152.
[5]李静.“一带一路”下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J].天津教育,2020(21):130-131.
[6]季锋.育德必养其心——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体会[J].教育,2020(27):49.
作者简介:陶晓芸(1989-08),女,汉族,籍贯:上海,当前职务:小学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