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千里目”建框架,构新思“更上一层楼”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周扬
[导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方法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在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结构。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主动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拓展或提升原有的格局,即皮亚杰所谓的“同化”。或在面对“新知识”与自我认知内容发生冲突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即“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识格局, 达到更

周扬    相城区御窑小学
【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方法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在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结构。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主动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拓展或提升原有的格局,即皮亚杰所谓的“同化”。或在面对“新知识”与自我认知内容发生冲突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即“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识格局, 达到更高认识水平的平衡。本文将尝试从留心生活、妙用教材、关注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习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皮亚杰;建构主义;第二学段;习作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122-02

        一、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现状简述
        第二学段作文上承第一学段的写话训练,又成为第三学段的写作训练的重要准备阶段。在第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是识字、组词,并能在积累字词的基础上进行简短的语句表达,其写话训练的字数也一般在四五十字以内。而第二学段则要求从句到段,从段到篇,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字数也达到三百字左右。在由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阶段难度骤增,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容易一头雾水,难以接受。
        当前很难忽视小学生普遍认为写作难学,没有兴趣的现象。写作本应是有感而发,抒发出来的也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当下的小学生们,感到自己心中有话说不出来,笔下呈现出“假大空”的现象。作文成为大多数小学生出于完成作业、应付考试的“编写”任务。长此以往,大多数小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与害怕的心理,厌倦写作。因此我们教师如何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以第二学段习作教学充分的重视,从儿童身心成长的角度出发,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其运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学生对新事物的习得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事物的同化和顺应。他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小学中年级学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运演过程中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需要把习作的内容时时与学生的时间生活相联系,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自小学第二学段始,将作文称“习作”,开始对写作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能简单而清楚地写下见闻、感受、想象”,其写作形式不做具体要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最初的口语表达、写话训练向写作表达的一种过渡,其作文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字数要求增多,写作表达手段更为多样,主体作文意识更为强烈。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好奇心会不断的得到满足,而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的是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在建构主义学说中,就是指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己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对新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使学生习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策略
        (一)留心生活,创设情境
        1.降低初学难度,培养写作兴趣
        儿童心智发展遵循螺旋上升的心理发展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写作教学训练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等级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写作教学的不同规律和侧重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低年级学生应该从说话写话开始,激发孩子写话的兴趣。中年级的学生要从第二学段的学生要从片段训练入手,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创造生活情境,应将口常生活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将写作融入生活之中,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写出生动精美的文章。
        第一,唤醒生活体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校园生活里的人、事、学习、生活运动等各个方面的题材,从平凡的小事着手,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借助实物或课堂再现生活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操作,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更能留心观察周围人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辅助丰富自己习作的内容。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写出生动的文章。
        第三,借助音乐或多媒体,营造气氛,再现人物和场景来帮助学生体验到事情中的人和事,从而在作文中形象生动的反映出所见所感,写出情感真实的文章。
        3.留心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第一,从大自然中获取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体验自然,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四季变化,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畅写春天的感受。
        第二,从家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家庭生活主要是指家中的人和事,家庭成员、亲戚之间的交往、活动等。家庭是人最温暖的港湾,包含着深深的亲情,这是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来源,因此学生要特别注意留心观察与记录,学生可以建立观察记录卡,记录家庭生活的感受。
        第三,从学校生活中获取素材。学校生活包括校园里的人和事,学习、生活、运动等各方面。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可以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写作来源。学生可以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等获取素材。
        第四,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素材。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然也不例外。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变数与不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多种多样的事物,小学生心中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予小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和考察。
        (二)以读促写,夯实基础
        1.依托课文,揣摩习作方法
        语文教材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一本书,它在编排上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着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因此这理应作为学生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好教材,从课文中挖掘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作素材,就可以更加的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另外选入课本的例文,多是名家名篇,教师对课文内容中的典型写法的剖析,也利于学生揣摩习作方法。将课文与习作相联系,在正确理解与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联系生活积累,拓宽学生的习作渠道,习得习作写作技巧。
        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动物朋友”,安排了《猫》《母鸡》《白鹅》3篇课文,“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单元阅读要素贯穿全单元。《猫》借助口语化的语言、生活化的事例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感情;《母鸡》通过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表达情感;《白鹅》则借用反语、明贬实褒来表达感情。由此,多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了表达对动物感情的写作手法,从而为学生完成习作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搭建了支架。习作要求学生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文而起,观察的视角由文延伸至自然,而变化万千的自然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给学生揭示一些“新”的东西,激起学生思考、发问和主动探究的愿望,促进学生观察范围的发展和层次的提高。
        2. 巧用练笔,丰富习作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部分课文后面配有“小练笔”,这些小练笔也可以作为习作的材料或素材,它紧密的贴合课文主题,同时也让学生可以大胆的想象。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它课后的小练笔要求中写道:“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试着和同学们交流。”对于这样的小练笔,无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观察生活,去留心身边的景色与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结合小练笔中的习作素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细心去品读体会,联系写自然或社会中的一些熟悉的现象和事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准确的表达和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将学生的生活同习作目标相联系,既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也能提高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
        3.阅读链接,拓展习作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或单元的后面安排有“阅读链接”是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与本课、本单元相关的阅读材料,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
        教材安排的这些“阅读链接”或是小短文无疑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它的内容往往都是很宽泛的,这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让学生得到很大的自由,也为学生的自由表达与描绘生活创造了条件。在往后的习作中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例如,《猫》课文后阅读链接提供了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读懂了这些资料,便可以在习作中很好的利用,丰富习作的内容。
        (三)关注评价,激发兴趣
        写作教学评价是写作教学关键的一环,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改善写作的教与学。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主要是语文老师来完成的,语文教师用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作文。这样的方式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在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由一元走向多元,建立更加开放并有所创新的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方式。
        1.个性化评价
        首先,教师在写作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写作的主体,看到学生的个性,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在标准制定上不能只以优秀学生为参照物,要综合把学生个体看作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较,动态了解学生个体的写作情况,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写作充满个性和活性。其次教师不能只注重写作的结果,要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评判。第三,还要注重对写作过程的评判,看写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用什么方法占有材料。写作时,能否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结束后能否认真修改,这些都要成为评判的标准。
        2.多元化评价
        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就是学生按照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把自己写的作文进行修改,审视自己所写的作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质量找出不足。自我评价其实就是学生不断自我诊断、自我矫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逐步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生生评价就是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与同学进行交流,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下足,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共同提高。采用互评的方法,不仅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壬务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习作的兴趣。学生互评能够生同学之间交换意见,及时交流写作初衷和意图,遇到难懂的地方可以与同学商议。在互评自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更有利于达成批改的目的。
        教师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写作交流,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采用全批全改、部分批改、示范批改、课堂上当面批改和通过写评语在课后与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交流等多种评价形式。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个别性问题,教师应该采取面批的方法。例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亲切交谈,了解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有哪些问题,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修改。师生一对一的习作点评是一个比较容易取得成效的教学环节。这既是一个技艺操作的过程,也涉及儿童认知理论问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习作面批活动时间很有限。在短暂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分析习作和观察了解眼前的学生,选择恰当的点评话语,以期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视角,习作初稿是他应对老师布置任务,通过自我加工用书面文字表达的结果,接着通过面对面地听教师对自己习作的点评,再返回自我,或者说反身认识,提高自我认识的深度、广度、清晰度,丰富写作素材,然后完成一个认识的循环,变被动地应对教师要求的写作为主动的自我表现、自我提升的写作。因此,这种师生一对一的习作点评活动自然是师生互动过程。我尝试着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来说明这一过程,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启发。
        小结: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皮亚杰都把人的认识本质看做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从而使个体“从一个比较不足的知识状态转向一个较高的知识状态”。本文探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教学不仅是要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还要使教学活动不断尝试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在初构建教学框架的过程中虽会耗时不少,然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写作思维会得到锻炼,今后高年级的写作也会有法可循。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5]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局,1986.
[7] 肯尼思• S• 林恩.海明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8]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6- 45.
[9] 陈瑞芳,郑丽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5):44- 4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 皮亚杰.皮亚杰 1968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发生认识论[EB/OL].(2013- 03- 16)[2016.06.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