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拓展资源,丰富数学内涵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中)第26期   作者:胡维枝
[导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体系的编写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
        胡维枝
        安徽省祁门县城北学校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体系的编写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并专门开辟了“拓展性资源”,如“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阅读资料”等,其内容涵盖数学名家故事、数学名著与名题史料、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力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但教材中的拓展性资源,篇幅有限,内容简单,涉及的面比较窄、点到为止。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带而过,甚至不讲不用,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拓展性资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拓展,还是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教材的意图,科学、合理地对拓展性资源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运用恰当的时机把它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涵,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收获精彩。
        关键词:拓展资源;小学数学;开拓视野;
        一、用拓展性资源导入新课,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材中很多拓展资源的内容是课前导入的极好素材,恰当运用它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材中提供了“生活中的数学”,展现了圆形的车轮、圆形的井盖,教师可以把这一知识进行改编,利用PPT展示这些生活中有圆形轮廓的物体,转而问,这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引出新课。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为新课的学习注入了动力。
        又如:数学游戏,它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拓展资源中的数学游戏引出课题。老师先在瓶子里装一些珠子,让学生猜一猜?根据学生猜的数老师用语言进行提示,学生兴趣浓厚,在猜数的过程中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这些词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课中使用拓展性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季度”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不少学生把它与“季节”混淆,认为一年的四个季度就是春、夏、秋、冬。如果由教师简单地进行讲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并不能完全消除。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四季的由来,最后再将两者进行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又如: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本在反比例的例题后穿插了关于反比例图象的“你知道吗”内容。课本如此编排的意图是为了链接“正比例”与“反比例”之间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教材在反比例的例题中没有编排反比例图象,为此,教师应紧密结合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对比分析,很自然地引出反比例图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清晰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各自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区别。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正反比例各个象限内的表现图。


        三、用拓展性资源结束课程,渗透美育和德育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后,问学生,“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吗?”教师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圭表、日晷、沙漏等做成ppt图片,配上简单的说明,展示给学生看,美观,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兴趣浓厚,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钟表的发展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赞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
        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收集生活中的角的图片如:运动员运动中身体形成的角,优美建筑物上的角,整齐划一的军人步伐中的角等,学生在欣赏中受到美的震撼和熏陶。
        四、课后利用“阅读资料”开阔学生视野。
        我们在面对祖冲之、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等一连串的名字时,似曾了解而实则陌生。然而,这些数学名家,无论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多远,他们的故事却时时在学生的身边,这些名家的故事,是真实可感的,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后设有“你知道吗”栏目,内容是“哥德巴赫猜想”。资料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陈景润,教师可以以“陈景润的故事”为主题,让学生课后搜索相关资料,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如名人的生活剪影故事“理发”、“在图书馆”“撞树”、“几麻袋的草稿纸”等,都是陈景润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勤奋钻研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既激发了学生对名人的爱戴,又让学生从名人的故事中汲取了“没有艰苦的努力,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的优秀品质;又如名人成就介绍,如“陈景润星”、“1+2”“哥德巴赫猜想”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知欲望;给学生推荐陈景润撰写的课外阅读书目《数学趣味谈》、《哥德巴赫猜想》等,让学生在课外可以拓展提升自己。
        又如,三年级学生在初步接触小数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刘徽的故事”为主题的拓展阅读活动。通过拓展,学生既了解了“小数”的由来,又为以后接触“负数”进行了认知铺垫,更让学生对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产生了热切的阅读期盼。
        总之,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基于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以基本数学知识为教学原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充分发挥教材中拓展性资源的作用,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坤. 巧用拓展资源,让课堂更精彩[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 000(001):141-142.
        [2]潘平. 巧用错误资源拓展数学课堂深度研究[J]. 成才之路, 2018(27):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