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或"桥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26期   作者:董明
[导读] 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加快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董明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加快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优化。素质教育赋予课堂提问全新的教育意义,不再单纯的作为课堂问答互动,更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助力。以往刻板的课堂提问形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限制了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视角,转变以往机械的问答方式,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课堂提问教育引导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核心素养
        引言:数学科目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育要求的日益灵活化及多元化,无疑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加快课堂教学设计打破教学瓶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之下,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引导过程,课堂有效提问的教育价值日益彰显,成为影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因素。探索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是教师不可推卸的教研任务。
        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第一,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课堂专注力难以持久保持。开小差等问题现已成为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有效提问的加持之下,教师与学生实现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僵化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有助于保证学生课堂专注力的连贯性及持久性。第二,新课程改革弱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性,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目标。课堂提问的高效运用将教学主体归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控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三,课堂提问有助于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提升课堂指导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课堂引导问题明确教学重难点,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衔接,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2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1巧设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在核心素养要求之下,小学数学肩负理论知识的传递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双重任务。教师通过巧设课堂疑问丰富教学构建形式,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可度及接受度,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学习的高效性。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提出课堂导入问题“寻找教室中的正方形及长方形”,学生举例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实例,提出问题“关于正方形及长方形你知道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边与角的相关知识。然后,教师提出“怎样验证你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呢?”,组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折、对比以及测量等方式,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验证。再次,根据验证结果提出问题“对比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以及不同之处?”,强化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性。通过课堂提问实现课堂教学的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学习。


        2.2探索创新,助力知识内化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输入、内化以及输出的循环过程,而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内化及输出环节。教师要有意识的调整课堂教学侧重点,借助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自我转化,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千克和克”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构建超市购物情境,展示相同包装却不同重量的一袋大米以及一袋红枣。首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哪一件商品更重?”,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而追问“你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呢?”,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随之提出“怎样才能够准确的知道商品的重量呢?”介绍台秤的构成以及用法。然后,将大米以及红枣分别置于台秤上,提出观察问题“台秤有什么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表示着什么?”最后,依托超市购物的情境设定,展示各类商品的单价,组织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模拟商品称重购买的流程。深化物品重量概念,提升对于千克计量单位的认知。通过情境教学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形态,便于学生更为快速的掌握要点。同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2.3借问引思,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利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引导性及指向性,借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深化数学教育功能。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关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将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卡片组成不同边长的长方形,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长、宽各式多少?”、“由多少个正方形组成?”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正方形个数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提问“如何通过测量得出长方形的边长以及面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给出各自的见解。借此得出长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给出两个等宽不同长、等长不同宽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公式比较大小,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突出数学计算方式的优势,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架起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同时亦是明确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攻克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助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极具必要性。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依托多元化及灵活化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组织构建形式,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树立数学思维模式,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培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255.
        [2]千英花.巧设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J].才智,2017(13):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